阅读数:2025年07月23日
近日,义乌市邮政管理局召开会议,将快递价格下限上调10分人民币至1.2元人民币,自7月18日起生效。此前,国家邮政局在7月8日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了与 “反内卷” 相关的话题。
据美银的实地调查显示,中通总部已在会议后上调了义乌的平均售价,其他加盟制运营商可能会效仿。
美银认为,该政策将缓解第三季度淡季的价格压力,并改善行业情绪。然而,美银预计,如果没有行业整合,任何平均售价的上涨都不会持续,因为该政策并未解决当前价格竞争的根本原因(即产能过剩和服务同质化)。
义乌快递价格的调整,本质上是快递行业从“无序内卷”向“理性竞争”转型的一个缩影,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其意义与影响:
一、背景:行业“内卷”倒逼政策出手
义乌是全球最大的快递业务量“集散地”(日均处理量超2000万件),其快递价格长期是全国市场的“风向标”。过去几年,为争夺电商客户,快递企业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单票价格一度跌破1元(部分网点甚至出现“8毛钱发全国”的极端情况),导致企业利润薄如刀刃(部分加盟商亏损)、服务质量下降(如配送延迟、丢件),行业生态持续恶化。
此次义乌邮政管理局上调价格下限(1.0元→1.2元),直接指向“反内卷”的政策导向,本质是通过行政手段遏制恶性竞争,为行业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避免“赔本赚吆喝”的不可持续模式。
二、短期影响:企业喘口气,行业情绪修复
对快递企业而言,价格下限上调能直接缓解成本压力。当前快递企业的单票成本(运输、分拣、人力等)普遍在1.1-1.3元之间,此前1.1元的均价几乎逼近成本线,企业靠“规模效应”和“上游补贴”(如电商平台返点)勉强维持。涨价后,单票利润有望从微利甚至亏损转向合理盈利,尤其对头部企业(如中通)而言,有助于稳定加盟商信心,避免网点流失。
对行业整体而言,政策释放了“止战”信号,缓解了市场对价格战持续恶化的担忧,有助于修复投资者和从业者对行业的预期。
三、长期挑战:涨价能否持续?关键看“去产能”与“差异化”
尽管短期利好,但美银等机构的担忧也切中要害:若行业不解决“产能过剩”和“服务同质化”两大核心问题,涨价难以持续。
•产能过剩:近年来快递企业为抢占市场,大量投放分拣设备、运输车辆和末端网点,行业整体产能(日均处理能力)远超实际需求(日均约3亿件)。即使需求增长放缓,过剩产能仍会迫使企业通过降价争夺份额,政策压价可能只是“缓兵之计”。
•服务同质化:当前大部分快递企业的服务高度相似(时效、末端体验差异小),电商客户选择合作方时,价格仍是唯一核心指标。若企业无法通过差异化服务(如生鲜冷链、定制化配送、供应链解决方案)建立壁垒,客户仍可能因“1毛钱差价”转向更低价的企业,导致价格战卷土重来。
因此,涨价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行业出清需要“政策引导+市场淘汰”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价格下限限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推动低效产能(如亏损严重的加盟商、重复建设的分拨中心)退出,同时鼓励企业向“服务增值”转型(如为电商提供仓储、售后一体化服务),才能让涨价从“政策驱动”变为“市场驱动”。
四、对消费者的影响:不必过度焦虑,但需理性看待
义乌的快递涨价主要影响的是电商件(占义乌快递量的90%以上),尤其是商家批量发货的成本。普通消费者的散件快递(如个人网购)价格受影响较小——一方面,电商商家可能通过优化包装、合并订单等方式消化部分成本;另一方面,快递企业的“电商件”与“个人件”定价策略不同(前者走量,后者利润更高),企业更倾向于维持个人件的价格稳定。
不过,若行业整合加速、服务升级,未来消费者可能面临“分层定价”:对时效、服务要求高的用户支付更高费用,对价格敏感的用户则选择基础服务,这其实是市场细化的正常结果。
义乌快递涨价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短期缓解了价格战对企业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但长期能否真正改善行业生态,取决于企业能否摆脱“价格依赖”、通过服务和效率建立差异化竞争力,以及政策能否持续推进产能出清。若这两步走稳,快递行业或将迎来“量稳价升、盈利改善”的新阶段。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