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7月31日
物流国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本应聚焦主责主业、提升运营效率,但在实际运行中,部分单位却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让基层员工苦不堪言。比如基层仓库的“迎检式”整改,每逢上级检查前两周,仓管员就要熬夜重新张贴标识牌——原本清晰的货架标签被换成更大字号的花哨设计,消防器材的检查记录从手写改为彩色打印,连墙角的蜘蛛网都要用粘毛器清理得一根不剩,可真正影响作业效率的老旧叉车故障、货架承重隐患,却总在检查后才被想起维修;再如运输环节的留痕竞赛,司机出车前要在APP里上传十张照片:车辆定位截图、轮胎磨损特写、货物苫盖全景、驾驶员安全帽特写,甚至还要拍摄方向盘上的“今日安全”提示牌,有位老司机无奈吐槽:“跑一趟长途要停三次拍二十张照,导航都耽误半小时,货主催得急时,只能边开车边用手机支架拍,安全风险反而更高。”
更典型的是会议低效的空转循环,总部开完季度部署会,省公司要开传达会,地市公司接着开落实会,层层开会却只做“上传下达”的表面文章——大领导照着PPT念上级文件,中层干部低头记笔记却不讨论具体问题,基层员工会后整理出两万字的会议纪要,真正需要解决的区域分拨中心场地不足、跨省运输线路重复率高等问题,永远挂在待办事项里;还有数字化转型的“为数字化而数字化”,为不合适的数字化买单,某些单位花大价钱采购智能仓储系统,却要求基层员工每天手动录入二十项重复数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和纸质台账内容完全一致,仓库管理员既要盯着电子屏上的虚拟货架,又要翻找纸质单据核对库存,有位主管苦笑着说:“以前查库存看货架就行,现在得同时盯三个屏幕,眼睛都花了,效率反而降了一半。”
考核机制的异化更是助长了形式主义风气,某区域公司的KPI里赫然写着“月度安全检查记录不少于50页”、“客户满意度回访录音不少于200条”,基层员工不得不把一份检查报告拆成五份不同格式的文档,给同一个客户打三次电话只为了录够时长;更讽刺的是“创新成果”的泡沫堆砌,有的单位为了完成年度创新指标,把常规的流程优化包装成智慧物流新模式,把早已普及的电子面单说成区块链物流溯源系统,甚至花钱找第三方机构代写专利论文,结果所谓的创新项目在试点阶段就因操作复杂被一线员工集体抵制。
最让基层寒心的是责任甩锅的形式主义,遇到问题就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但真正需要协调的资源、需要拍板的决策,却总在请示上级中无限拖延;某网点曾因暴雨导致货物滞留,基层员工连续三天冒雨转移货物,结果总部督查组一来,只检查了防汛物资是否摆放整齐,却对滞留原因、补救措施避而不谈,最后反而在通报里批评应急演练记录不完整。
这些形式主义行为的背后,既有考核指标脱离实际的数字崇拜,也有管理层级过多导致的信息失真,更有“重留痕轻实效”的评价导向偏差。当基层员工的时间都花在填表格、拍照片、写总结上,当创新变成包装、落实变成传达、效率变成口号,物流国央企的核心竞争力又该如何提升?破除形式主义,需要的不仅是禁止留痕的简单禁令,更要重构“以实绩论英雄”的评价体系,让基层员工从应付检查转向解决问题,让物流网络真正流动起来、高效起来。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