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8月14日
义乌涨声未落,广东紧随调价,两拨看似孤立的价格脉冲,其实踩在同一条政策鼓点上——国家邮政局7月定调“反内卷”,要求单票不得低于成本价,义乌率先把地板价抬到1.2元,广东则在8月再提0.4元至1.4元。当“价格战”发源地与全国最大产能区相继失守,市场终于确认:快递行业长达十余年的低价竞跑正式撞线。
从1元到1.4元,数字不大,却直接戳破了“以价换量”的幻觉。义乌电商卖家算过账:一件9.9元包邮的爆品,快递涨0.3元,利润就被削掉一半;广东母婴卖家更直言“每月成本多出近万元”。当低价护城河被抽干,部分订单开始向周边城市“外溢”,义乌日均流走约500万单,广东也有商家把分仓迁往广西、江西。然而,产业带聚集的虹吸效应仍在,外流更像一次“压力测试”,而非产业链整体搬迁,真正的震动发生在末端网点——过去靠总部补贴硬撑的亏损网点,第一次看见盈亏平衡线在向自己靠近。
涨价潮的连锁反应迅速向上游传导。通达系总部在公布新底价的同时,把派费同步上调0.1元,试图堵住末端“明涨暗降”的漏洞;资本市场则用股价投票,韵达、申通、圆通一周涨幅均超20%,资金押注的是“价格修复带来利润弹性”。更深层的洗牌发生在中小企业:规模小、成本高的加盟网点开始寻求并购,而拥有自营干线、自动化分拣的头部公司借机扩大份额,行业集中度在悄无声息中再次提升。
对消费者而言,短期内仍感受不到明显冲击——个人散件早已高于新底价,涨价主要针对电商大客户;但中长期看,低价轻小件的“包邮神话”将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分层定价:高时效、高品质服务溢价显性化,偏远地区配送费明码标出。快递业用价格杠杆完成一次市场教育:天下没有永远八毛的全国包邮。
政策端显然也预判了反弹。邮政管理部门同步放出“末端派费保障”和“快递员权益提升”的组合拳,意在把涨价红利真正留在基层网点和一线小哥的口袋里,防止总部“截胡”。当价格回归理性,服务质量成为新的竞争维度:谁能在72小时内把义乌小商品送到新疆乡镇,谁就能把溢出的0.3元转化为品牌溢价。
回望这场涨价,它不仅是成本压力的被动释放,更是行业自救的主动选择——用一次集体抬价,终结“赔本冲量”的旧周期;用价格分层,开启“服务分层”的新周期。快递江湖的故事,从“谁更便宜”翻页到“谁更靠谱”,而真正的赛点,才刚开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