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8月15日
在长三角某物流园区,货车司机老李蹲在装卸区抽着烟,手机屏上跳出两条新报价:3公里短驳,A公司报80元,B公司压到75元,C公司直接标70元。“十年前跑这趟活,起步价就得120。”他掐灭烟头叹气,“现在客户只问‘最低多少’,管你油费涨没涨、司机累不累。”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全国千万个物流场景里重复——当低价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唯一标准,当降价变成企业争夺订单的惯性动作,整个行业正陷入一场没有赢家的“内卷困局”。
这场困局的表象是价格的恶性循环:为了抢单,企业不断压低报价;利润空间被压缩后,只能通过减少服务、压缩成本维持生存,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客户因体验变差更倾向比价,进一步加剧价格战……但更深层的矛盾,是物流行业长期存在的“价值认知错位”:多数企业将物流等同于运输,将服务简化为送达,忽视了其作为供应链核心环节的增值潜力;客户也将物流成本视为单纯的开支项,而非可以通过优化提升整体效率的战略资源。当行业陷入“比价-降本-再比价”的死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参与者的长期利益。
突破低价内卷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物流价值——从运输执行者转型为供应链解决方案服务商,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这需要企业跳出成本中心的思维定式,在服务深度、技术赋能、生态协同三个维度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服务的颗粒度,是突破内卷的第一把钥匙。传统物流的标准化服务已难以满足客户多元需求:电商客户需要“夜间分拣+凌晨配送”的精准时效,制造业客户需要“产线对接+循环包装”的定制化方案,生鲜客户需要“温控追踪+售后赔付”的全链保障。某区域物流企业曾因陷入价格战濒临亏损,后来聚焦高净值客户,针对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专车直送+GPS温湿度监控+签收回溯”的定制服务,虽然单票价格高出行业均值30%,但客户复购率提升至95%,利润反而增长了2倍。这说明,当服务从满足基本需求升级为解决具体痛点,客户愿意为价值买单,价格不再是唯一决策因素。
技术的渗透度,是突破内卷的核心动力。数字化不是简单的上系统,而是通过技术重构业务流程,创造新的价值节点。某快递企业引入AI路径规划系统后,将车辆空驶率从35%降至18%,单票运输成本下降12%;另一家仓储企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模拟不同订单场景优化库位布局,拣货效率提升40%,错发率几乎归零。这些技术投入看似增加了短期成本,却通过效率提升和误差减少创造了隐性利润——当企业能用更低成本提供更稳定的服务,客户自然愿意为确定性支付溢价。更重要的是,技术能帮助企业积累数据资产:运输轨迹、时效波动、客户偏好等数据,经过分析后能转化为更精准的服务策略,形成“数据-优化-增值”的正向循环。
生态的协同度,是突破内卷的长期支撑。物流行业的本质是连接——连接生产与消费、区域与区域、企业与客户。单一企业的能力再强,也无法覆盖全链条需求。某物流平台通过搭建“货主-承运商-司机-仓储”的协同网络,让货主共享订单信息,承运商根据自身优势承接细分线路,司机通过平台获取稳定货源,仓储企业对接上下游库存数据。这种生态化协作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获客成本和运营风险,更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了整体效率的提升。例如,平台上的制造企业可以将末端配送外包给擅长区域配送的承运商,自己专注生产;承运商则通过平台的规模化订单摊薄固定成本。当行业从各自为战转向生态共赢,低价内卷的土壤自然被瓦解。
从“价格血拼”到“价值突围”,物流行业的觉醒需要的不仅是企业的努力,更是客户认知的转变——当客户开始关注“物流对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当企业学会用供应链思维而非成本思维选择合作伙伴,行业才能真正走出内卷困局。这不是某一家企业的胜利,而是整个行业的重生:当物流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引擎,当服务从标准化交付变为定制化赋能,那些真正懂客户、有技术、会协同的企业,终将成为新赛道的领跑者。
毕竟,物流的终极价值,从来不是把货物从A点送到B点,而是让货物流动更高效,让企业经营更轻松。当行业回归这个本质,低价内卷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场阵痛,而真正的价值春天,才刚刚开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