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8月28日
凌晨一点,货运站的白炽灯依然刺眼。老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把最后一捆货物捆紧,卡车发动机的轰鸣声里,他听见自己喉咙里发出的叹息——这已经是他连续第7天跑夜路了。方向盘上的皮套磨得发亮,像块老树皮;手机屏保还是女儿去年生日的照片,他已经有半个月没抱过她软乎乎的小身子了。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国千万条公路上演。物流人总被贴上“坚韧”、“抗造”的标签:能连开十小时车不喊累,能扛着百斤货物爬货梯,能在暴雨里把货物护在身下……可很少有人问,他们的肩膀真的不会酸吗?他们的眼泪真的不会流吗?职业倦怠像团看不见的雾,悄悄漫过每一个物流人的日常:跑夜路时突然犯困的眼、面对客户催促时强压的火、看着计价器跳动的数字却算不清何时能休息的迷茫……这些情绪像细沙,一点一点填满生活的缝隙,直到某天突然惊觉:曾经对方向盘的热爱,什么时候变成了机械的重复?曾经觉得“跑遍全国”的豪情,什么时候只剩“赶紧把这一趟跑完”的疲惫?
职业倦怠的产生,从来不是不够坚强的结果。物流行业的特殊性,本就自带“倦怠催化剂”:长时间驾驶的孤独感,让人与外界的联系逐渐稀薄;重复的装货卸货流程,把新鲜感一点点磨成机械性动作;永远算不明白的时效考核,像根细绳子勒在脖子上,让人喘不过气;更现实的,是家庭与工作的失衡——孩子的家长会总缺席,父母的病床前难守到,连一顿热饭都成了奢侈品。这些细碎的压力像潮水,今天漫过脚踝,明天淹没膝盖,直到某天突然涌上来,让人几乎站不稳。
但倦怠不是终点,而是一场自我觉醒的信号。它在提醒物流人:你需要的不是硬撑,而是重新认识自己。
首先,要学会和身体对话。那些被忽略的疲惫感、越来越频繁的头痛、夜里辗转难眠的失眠,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必强迫自己再跑一趟,可以试着调整作息:跑夜路时给自己设个闹钟,每两小时进服务区活动十分钟;装货时别总抢着搬最重的箱子,让年轻的同事搭把手;收车后别急着刷手机,用热水泡个脚,听段喜欢的广播——这些小事,其实是在给身体充电。
其次,要在重复里“找光”。物流工作的重复,往往藏着被忽视的意义。老王后来发现,每次把货物准时送到客户手里,对方的一句“辛苦你了”,比多跑两趟单更让人安心;他开始留意沿途的变化:春天路边开的油菜花,秋天山坳里的红枫叶,甚至某个小镇早餐铺的豆浆特别香——这些“小确幸”,像散落的星星,把枯燥的路线串成了风景。
更重要的是,要给自己“留白”。职业倦怠的本质,是自我价值感的流失。物流人需要跳出工具人的角色,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你不是搬货的机器,而是连接供需的桥梁;你不是在路上漂泊的人,而是用车轮丈量生活的人。有人在工作之余学修车,成了队里的维修能手;有人把跑运输的经历写成短视频,收获了几万粉丝;有人利用熟悉的路线,帮老家的农户卖农产品——这些“额外的尝试”,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了新的支点。
当然,对抗倦怠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物流企业需要多一点温度:别让司机为了赶时效连轴转,给他们留够休息时间;别让罚款制度比安全提醒更刺耳,多些理解和沟通;别让数据考核掩盖了人性关怀,一句“今天辛苦了”,可能比奖金更暖心。而社会也需要多一点“看见”:别总把物流人当成背景板,他们的汗水里藏着城市的运转密码;别总觉得送快递、开货车没技术含量,那些精准的路线规划、及时的应急处理,都是刻在经验里的“生存智慧”。
老王最近做了个决定:把开了五年的旧卡车重新刷漆,车斗里放了个小冰箱,装着女儿爱吃的果冻;他报了个夜校班,学做简单的家常菜——他说,等跑不动了,就回家开个小餐馆,给过往的司机煮碗热汤面。
职业倦怠从不可怕,它是生活递来的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疲惫,也照见我们的渴望。对物流人来说,最珍贵的不是“永远不倦怠”,而是“倦怠时,仍有勇气停下来,看看自己走了多远,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发”。毕竟,车轮还在转,星辰还在亮,只要心里还有热乎气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儿。
毕竟,那些被风吹过的路,被星光缀满的夜,被货物托举的期待,从来都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它们是你和世界交手的印记,是你和生活和解的证据,是你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个时代的运转。
累了,就歇会儿;倦了,就换个活法。但你永远要知道:你很重要,你的坚持,值得被看见。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