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从罗永浩与西贝的车轮战看预制菜供应链

阅读数:2025年09月15日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关于预制菜的车轮战引发网友热议。2025年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称其在西贝莜面村用餐后发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餐馆应强制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夜回京应对,于9月11日召开媒体发布会,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称“西贝现在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罗永浩不甘示弱,发布10万元悬赏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并在直播中持续质疑西贝“100%撒谎”,强调自己并非反对预制菜,而是要求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image.png

图源:公众号文案的闲话

事件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广泛讨论。西贝门店客流量下降,日营业额减少约100万元,部分城市门店出现空座现象。西贝随后开放全国门店后厨供参观,并上线“罗永浩菜单”,试图自证清白。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根本分歧——西贝依据官方标准,认为其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而罗永浩及广大消费者则认为,凡非现场现做的菜品均应视为预制菜。尽管西贝试图通过开放后厨、公布菜品制作流程等方式平息争议,但媒体探访发现其后厨确实存在使用长保质期半成品的情况,如18个月保质期的海鲈鱼、调味鸡汤等,引发“求锤得锤”的舆论反噬,罗永浩则在舆论中获得广泛支持。

 image.png

图源:公众号文案的闲话

 image.png

图源:公众号文案的闲话

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品牌与个人的舆论冲突,更揭示了预制菜行业标准缺失、消费者信任脆弱以及餐饮透明化缺失等深层问题。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当前预制菜供应链背后的不透明性。

 

一、预制菜供应链竞争格局:区域分散与头部集中并存

1、市场集中度低,头部效应初显

2025年预制菜行业CR10(前十大企业市占率)约为15%-20%,远低于日本(64%),但头部企业通过全国化布局快速扩张。安井食品以4.9%市占率稳居第一,味知香、双汇发展、国联水产等紧随其后。

区域分化明显:华东(山东、江苏)、华南(广东)占据全国60%以上产能,依托农业资源和冷链基建优势形成产业集群;中西部(四川、重庆)聚焦火锅底料等特色品类。

2、产业链分层竞争

上游原料端:农牧企业(如双汇、国联水产)凭借供应链优势跨界布局,控制原材料成本;

中游加工端:专业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与餐饮连锁(如西贝、海底捞)形成差异化竞争;

下游渠道端:商超(永辉、盒马)、电商(叮咚买菜)、社区团购(美团优选)争夺终端市场。

3、技术驱动型竞争

液氮速冻、气调包装(MAP)、AI配方优化等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安井食品通过液氮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8个月,盒马鲜生依托30分钟达冷链网络实现高复购率。

 

二、预制菜供应链主要玩家:多元主体跨界混战

1、专业预制菜制造商

头部企业:味知香(市占率约3.5%)、安井食品(速冻菜肴龙头)、千味央厨(餐饮供应链巨头),聚焦标准化产品研发与渠道下沉。

区域品牌:如山东惠发食品(鲁菜预制化)、广东真牛馆(广式点心),依托地域特色突围。

2、农牧与食品加工企业

肉类龙头:双汇发展(猪肉类预制菜)、龙大美食(肉制品深加工);

水产巨头:国联水产(罗非鱼预制菜)、大湖股份(淡水鱼糜),通过垂直整合降低原料成本。

3、餐饮与零售跨界者

连锁餐饮:西贝(贾国龙功夫菜)、广州酒家(粤式点心预制化),利用品牌优势延伸消费场景;

新零售平台:盒马3R事业部(即烹、即热、即食)、叮咚买菜王牌菜系列,通过数据驱动实现C端精准触达。

4、技术赋能型玩家

设备与包装企业:灵鸽科技(智能分拣设备)、中仑新材(可降解包装),提供供应链基础设施支持;

物流服务商:顺丰冷运(-25℃全程温控)、京东物流(智能路由规划),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痛点。

 

三、预制菜供应链行业现状:高速增长与多重挑战交织

1、市场规模与增速

2025年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7490亿元,B端占比65%(餐饮连锁、外卖需求),C端占比35%(家庭消费、新零售)。预计2030年将达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5%。

细分赛道爆发:水产类(如佛跳墙、小龙虾)增速最快(年增35%),健康短保产品(保质期7-15天)占比提升至42%。

2、政策与技术驱动

政策红利: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预制菜产业地位,六部门联合发布《食品安全监管通知》,推动行业规范化;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园建设(如广东佛山“现代农业+中央厨房”模式)提供补贴支持。

技术突破:AI研发周期缩短至4周,区块链溯源覆盖60%头部企业,冷链物流成本较2019年下降30%。

3、核心挑战

预制菜供应链面临的核心挑战集中体现在标准化体系缺失、冷链物流瓶颈、技术研发短板、产业链协同困境、消费信任危机与成本压力六大维度:

1)标准化滞后:国家标准尚未统一,导致原料采购、加工工艺、质量检测等环节缺乏规范,同质化竞争严重;

2)冷链断链风险:基础设施薄弱(人均冷库容量仅为美国1/5)、末端配送温度失控频发(乡镇配送温度波动超2℃占比17%),直接造成产品汁液流失率上升30%;

3)技术应用不足:锁鲜技术复热后口感损失率达30%,真空包装破损率超12%,区块链溯源普及率不足15%;

4)协同效率低下:上游原料分散采购导致成本波动(猪肉价上涨22%挤压利润15%),下游渠道分散推高物流成本(C端配送成本占售价30%);

5)信任危机加剧:73%消费者误将“非现炒”等同预制菜,叠加添加剂争议与食品安全事件(如槽头肉曝光),客诉率激增;

6)成本结构失衡:冷链物流成本占营收18%-25%,短保产品库存周转率低至3天,企业毛利率被压缩至12%。

这些挑战相互交织,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系统性风险,制约行业向规模化、品质化升级。

 

声明:部分数据由AI生成,真实性有待考据,如有错误,敬请指出。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普洛斯上海新西北物流园:一座物流园区的城市更新启示录

下一篇:暂无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