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9月25日
物流行业常说“甲方是衣食父母”,但这句话的另一面是——遇到难搞的甲方,物流企业往往要承受利润压缩、运营混乱甚至口碑受损的多重压力。在物流圈的吐槽大会里,有几类甲方公司总能精准戳中物流人的痛点:他们或许规模庞大、或许需求特殊,但共同的特质是:用看似合理的要求,制造不合理的服务困境。这些甲方如同隐藏在合作流程中的暗礁,稍有不慎就会让物流企业的“服务之舟”触礁搁浅。
一、“需求像天气”的甲方
这类甲方最典型的特征是需求不明确且变更无成本。项目启动时,甲方提供的需求文档往往只有几页PPT,核心要求是“灵活调整”、“按需响应”;到了执行阶段,从仓储温区设置到配送时效,从包装规格到异常处理流程,每天都能收到新的修改指令。
某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经理曾分享过一个案例:某新兴消费品牌委托其负责全国分仓配送,前期仅约定“保证48小时达”“全程-18℃”。但大促期间,甲方临时要求将部分区域的配送时效压缩至24小时,又因包装设计变更需要在仓库增加二次贴标环节,最后甚至因市场活动调整,要求临时将10万件货物从A仓调至B仓——所有变更均未提及额外费用或时间缓冲。物流企业为保住合作,只能紧急抽调人员、调整路由,最终单票成本上涨35%,利润被压缩至负数。
更棘手的是,这类甲方往往将变更视为“理所当然”。当物流企业提出成本补偿时,对方会以“市场变化快”、“双方应共担风险”为由推脱。长此以往,物流企业要么被迫接受做一单亏一单,要么因服务不稳定被贴上能力不足的标签。
二、“只看价格”的甲方
“报价再降5%”、“同行最低是多少?你们要做到”——这类甲方的沟通话术,几乎成了物流销售的“噩梦”。在他们眼中,物流服务的核心是“价格”,至于时效稳定性、异常处理能力、安全保障,都可以“差不多就行”。
某三方物流企业的区域负责人曾透露,某电商大客户每年的招标会都像“价格屠杀”:第一年报价12元/单,第二年要求降到9元,第三年直接给出7元的“生死线”。为了中标,物流企业不得不压缩人力成本(招兼职分拣员)、降低运输标准(用普通货车替代恒温车)、减少安全投入(监控设备更新推迟)。结果可想而知:配送延误率从3%飙升至15%,货损投诉量翻倍,最终甲方以“服务不达标”为由扣罚保证金,物流企业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类甲方的逻辑是“物流是成本中心,越便宜越好”,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过低的价格必然对应低质的服务。当物流企业为了生存牺牲底线,最终损害的是甲方自身的品牌形象(如消费者收到破损商品)和长期合作的可能性。
三、“踢皮球式甩锅”的甲方
物流链条长、环节多,难免出现异常(如暴雨导致运输延误、仓库爆仓、政策临时管控)。但有些甲方将“风险共担”抛诸脑后,一旦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你们的责任”。
某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主管讲过一个糟心案例:其为某连锁药店配送疫苗,因甲方提供的收货地址错误(将“朝阳区”写成“通州区”),导致货物在途中多滞留8小时,部分疫苗效价受损。甲方不仅不承认地址录入错误,反而以“未按时送达影响销售”为由,要求物流企业赔偿20万元损失。更讽刺的是,类似的“地址错误”、“系统对接延迟”、“验收标准临时变更”问题,该甲方每月都会发生3-5次,每次都以“物流执行不到位”收场。
这类甲方的潜台词是“出了问题都是你们的错”,却选择性忽略自己在信息传递、需求确认、验收流程中的失职。物流企业在反复甩锅中消耗大量精力(如调取监控、核对单据、出具说明),最终要么忍气吞声赔钱了事,要么因长期压抑选择终止合作——无论哪种结局,都是双输。
四、“既要又要”的甲方
有些甲方对物流服务的期待,停留在“理论最优”而非“现实可行”。他们既要求“全国48小时达”,又不允许增加仓储节点;既强调“零货损”,又拒绝为特殊包装支付额外费用;既想要“实时数据看板”,又不肯开放系统接口。
某跨境电商物流企业曾接手一个美妆品牌的海外仓代运营项目。甲方要求:海外仓必须覆盖欧美15个国家,每个国家至少3个仓库,确保“72小时本地达”;同时,为控制成本,仓库必须租赁甲方指定的老旧园区(消防设施不达标),且不能雇佣当地员工(需从国内调派)。物流企业实地考察后发现:欧美15国建仓成本超预算3倍,老旧园区无法通过当地安全审核,国内员工因签证问题无法长期驻场——所谓“理想方案”,根本不具备落地性。但甲方坚持“按方案执行”,最终项目因合规问题流产,物流企业前期投入的调研成本打了水漂。
这类甲方的“既要又要”,本质是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偏差。他们看到的是头部企业的“标杆案例”,却忽略了这些案例背后庞大的资源投入(如亚马逊物流的全球仓储网络、京东的亚洲一号仓)。当物流企业试图解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甲方往往以“你们不够专业”回应,合作也就此终结。
五、物流合作的本质,是“互相成就”而非“互相消耗”
让物流企业头疼的甲方,表面看是“难搞的客户”,深层看是合作思维的错位:甲方将物流视为“成本工具”,忽视其作为“供应链引擎”的价值;物流企业则可能因过度追求订单,放弃了对合理权益的争取。
真正良性的合作关系,应该是甲方理解物流的“服务边界”(时效、成本、质量的三角平衡),物流企业展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执行)。正如某头部快消企业与物流服务商的合作案例:甲方提前3个月共享大促计划,开放销售预测数据;物流企业针对性增加临时仓储、优化路由,最终大促期间配送时效提升20%,双方共同实现了“销量与体验的双赢”。
物流行业从不缺“难搞的甲方”,缺的是愿意坐下来好好谈、共同成长的伙伴。毕竟,没有哪个物流企业愿意永远当“背锅侠”,也没有哪个甲方能靠压榨服务商实现长期成功。唯有跳出“甲方-乙方”的对立思维,转向“供应链共同体”的合作逻辑,才能让每一次携手,都成为双向赋能的起点。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