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0月09日
走进某新建智慧园区的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闪烁着各类数据曲线,看似繁忙却鲜有人员操作。园区管理者坦言,这套斥资数百万的系统,实际使用频率最高的只有门禁和停车两个模块,其他"智慧功能"大多处于休眠状态。这不是个案,而是当前智慧园区建设中的普遍现象——功能死亡。
智慧园区建设热潮下,许多园区陷入了技术堆砌的误区。人脸识别、环境监测、能源管理、智能安防...各类系统一应俱全,仿佛功能越全面就越"智慧"。然而现实是,超过60%的智慧功能在投入使用后三年内逐渐失去活力,成为摆设。这些"死亡功能"不仅浪费了初期投入,更持续消耗着维护成本。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建设理念的偏差。许多园区为了政绩或品牌形象,盲目追求技术前沿性,而忽视了实际需求匹配度。某科技园区投入巨资建设的AR导览系统,因内容更新滞后,使用率不足5%;另一商务园区的环境监测系统,精度达到科研级别,却对日常管理毫无实际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隐性成本。除了显而易见的硬件投入,这些冗余系统还需要持续的技术支持、数据存储和能源消耗。据统计,一个中等规模园区每年为闲置功能支付的维护费用可达建设成本的15%-20%。这笔持续流出的资金,本可以用于提升核心服务的质量。
智慧园区的本质应该是解决问题,而非技术炫耀。成功的案例表明,聚焦核心需求的分阶段建设策略更为有效。首先明确园区最亟待解决的痛点——可能是停车效率、能源消耗或安全管理,然后针对性地引入合适的技术方案。这种务实 approach 不仅能控制初期投入,更能确保每项功能都发挥实际价值。
建设前的需求评估环节至关重要。需要深入调研园区用户的实际工作流程和生活习惯,而非简单套用模板。某产业园区在建设前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用户行为分析,最终确定了以物流优化和共享设施管理为核心的建设方向,避免了不必要的功能冗余。
智慧园区的"智慧"不应体现在功能数量上,而应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当我们将注意力从"有什么"转向"用什么",从"技术先进"转向"实用有效",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园区的价值最大化。未来的园区建设,需要的不是更多功能,而是更精准的功能。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保持理性比追逐潮流更为重要。智慧园区建设者应当成为成本的守护者,而非技术的奴隶。只有当每一分投入都产生实际效益,智慧园区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载体,而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