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充电vs换电:新能源重卡基础设施路线之争

阅读数:2025年10月12日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新能源重卡作为商用车领域减排的关键抓手,其补能基础设施的路线选择成为行业焦点。目前,充电与换电两种模式正展开激烈竞争,各自展现出不同的技术逻辑与商业前景。

充电模式依托现有技术积累,通过大功率直流快充桩为车辆补充能量。其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布局相对灵活,可利用电网谷电时段降低能耗成本,且技术标准统一性强。然而,重卡电池容量普遍超过300千瓦时,即便采用350千瓦超充技术,完全充满仍需1小时以上,对于追求高出勤率的干线物流场景而言,时间成本仍是硬伤。此外,大电流快充对电池寿命的衰减效应也需纳入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

换电模式则通过3-5分钟的机械换装实现能量快速补给,极大提升了运营效率,尤其适用于港口、矿山、渣土运输等高频短倒场景。标准化电池包的设计便于车电分离商业模式推广,有效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但换电站建设投入高昂,单个站点成本可达数百万元,且电池标准化进程缓慢,不同品牌车型的兼容性难题制约了网络效应发挥。



从应用场景看,充电模式更适合有固定停车位、运营节奏相对宽松的城配物流与部分客运场景;而换电模式在“点对点”封闭场景(如钢厂内部转运)及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干线物流中更具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充换结合”的混合模式正成为部分车企的探索方向,例如在物流园区布局换电站满足快速补能,同时配备充电桩进行深度均衡补电。

政策层面,国家对换电模式给予明确支持,2022年出台的《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为行业规范化奠定基础。但电网容量、土地审批等现实因素仍制约着换电站的规模化扩张。充电设施虽布局更早,但大功率充电网络建设同样面临电网改造挑战。

未来趋势显示,重卡电动化将呈现多元化技术路线并存格局。随着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与超充技术突破,充电模式有望在长途运输领域缩小与换电的效率差距;而换电模式若能在标准统一与网络互联上取得突破,或将成为特定场景的首选方案。基础设施投资方需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车辆运营特征等因素科学布局,避免盲目跟风。最终,市场选择将取决于哪种方案能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更优的经济性、效率性与可靠性平衡。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智能驾驶+电动化,重卡行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

下一篇:新能源重卡安全性获重大突破,多项技术标准落地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