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0月10日
近日,国内多家车企相继宣布其新能源重卡续航里程突破800公里,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干线物流电动化正式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长期以来,续航里程不足是制约电动重卡在干线物流领域推广的主要瓶颈,如今这一技术壁垒被成功打破,为物流行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续航突破得益于多项技术创新协同发力。新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包采用模块化设计,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将能量密度提升至180Wh/kg以上。同时,整车通过低风阻造型设计、智能能量回收系统等综合节能技术,将百公里电耗控制在1.3kWh/吨·公里以内。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车型还创新性地采用了换电模式,单次换电仅需5分钟,有效解决了长途运输中的补能效率问题。
在实际运营层面,多家物流企业已开始规模化投运电动重卡。京东物流率先在京津冀干线投入50辆电动重卡,实测数据显示,车辆在满载情况下实际续航可达750公里以上,完全满足跨省干线运输需求。顺丰、德邦等企业也相继公布了电动重卡替代计划,预计未来三年内将实现主要干线的新能源车辆全覆盖。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电动重卡的经济性优势正在逐步显现。按当前电价和柴油价格计算,电动重卡百公里运营成本较传统柴油车降低40%以上。结合各地推出的新能源车辆路权优先、充电补贴等政策支持,物流企业购置电动重卡的投资回收期已缩短至2-3年。此外,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完善,电动重卡产生的碳减排收益还将进一步提升其经济性。
尽管发展态势良好,电动重卡在干线物流领域的全面推广仍面临挑战。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尚不完善,特别是高速公路服务区大功率充电桩覆盖率偏低。此外,车辆购置成本较高、二手车残值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也需行业共同解决。对此,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电动重卡专属保险方案,并推动建立标准化电池评估体系,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未来,随着超充技术、智能网联等创新技术的应用,电动重卡将实现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高的运营效率。业内人士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重卡在干线物流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达到15%,届时将形成年减排二氧化碳超千万吨的规模效应。干线物流电动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将重塑整个物流行业的运营生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