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0月19日
近日,多家头部物流企业宣布大规模采购新能源重卡,单笔订单超百辆的案例频现。这一现象标志着物流行业绿色转型进入规模化实践阶段,新能源重卡正从示范运营走向主流运输场景。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增长超200%,其中物流企业采购占比达65%。德邦物流、顺丰速运等企业均制定了明确的新能源车辆置换时间表,计划在3年内将新能源车辆占比提升至30%以上。这种批量采购模式不仅降低了单车采购成本,更推动了配套充电设施的集约化建设。
成本优势是驱动批量采购的核心因素。测算表明,电动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已低于柴油车型。以年行驶15万公里计算,电费较油费可节省约30万元,加之免缴购置税、路权优先等政策红利,实际回收周期缩短至2-3年。某物流企业负责人透露:"通过夜间谷电充电,单公里能耗成本可控制在1.2元以内,较柴油车降低50%。"
政策导向加速了绿色车队建设进程。双碳目标下,多地出台柴油车限行、新能源路权开放等措施。深圳更明确要求2025年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化比例达到60%。这些政策倒逼企业加快车队结构调整,批量采购成为最有效的合规路径。
然而充电基础设施仍是运营瓶颈。为应对此挑战,龙头企业开始自建光储充一体化电站。京东物流已在亚洲一号园区部署兆瓦级充电桩群,支持50辆重卡同时快充。这种"车电协同"模式既保障了运营效率,又通过光伏发电进一步降低碳足迹。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重卡的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最新车型续航突破300公里,快充技术可实现1.5小时补能80%。三一重工、比亚迪等厂商还推出换电车型,3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有效解决长途运输的里程焦虑。
行业专家指出,批量采购新能源重卡已超越单纯设备更新层面,正在重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绿色车队不仅是环保标签,更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运力优化。搭载智能终端的电动重卡可实时监控能耗数据,结合AI调度系统提升车辆利用率15%以上。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完善,新能源车队还将产生碳资产收益。某试点企业通过电动重卡运营,年均可获得数万元碳配额结余。这种环境效益的经济变现,进一步强化了绿色车队的商业价值。
未来三年,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和快充网络扩展,新能源重卡采购将呈现加速态势。物流企业需从战略高度规划车队新能源化路径,通过规模化采购降本、智能化运营增效,最终构建低碳可持续的运输体系。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