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以系统化风险管理赋能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高质量发展

阅读数:2025年09月29日

大宗商品作为国民经济的“工业食粮”,涵盖能源(原油、煤炭)、矿产(铁矿石、铜)、农产品(大豆、小麦)等关键品类,其供应链贯穿上游资源开采、中游仓储运输、下游加工消费,涉及跨国贸易、多主体协同、长周期运作等复杂特征。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政策监管趋严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多变。一次价格暴跌可能吞噬企业全年利润,一场物流中断可能导致生产链停滞,一笔坏账可能引发现金流危机。因此,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动态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抵御不确定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image.png 

一、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面临的核心风险解构

大宗商品供应链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风险来源的多元性,这些风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传导、叠加放大,对企业经营构成全方位挑战。

 

(一)价格波动风险:市场不确定性的直接冲击

价格波动是大宗商品最显著的风险特征,其受全球供需、地缘政治、货币政策、投机资本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高波动性、强突发性”的特点。例如,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国际原油价格在短期内从每桶80美元飙升至130美元以上,依赖进口原油的炼化企业成本骤增;2023年全球大豆主产区遭遇干旱,国际大豆价格同比上涨20%,下游饲料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压力。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无论是上游采购时的“买涨”,还是下游销售时的“卖跌”,都可能导致进销价差收窄甚至倒挂,直接侵蚀利润空间。若企业未采取有效的对冲措施,价格的剧烈波动可能引发经营性亏损,甚至威胁企业生存。

 

(二)供应链中断风险:全链条传导的“多米诺骨牌”

大宗商品供应链环节繁多,任何一个节点的中断都可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整个链条。从上游看,资源国的出口限制(如印尼暂停镍矿出口、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关税调整)、开采企业罢工等,会导致原材料供应短缺;从中游看,物流环节的风险尤为突出,苏伊士运河堵塞、港口罢工、国际航运价格暴涨(2021年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一度突破5000点)等,会导致货物滞留、交货延迟;从下游看,下游加工企业停产、需求骤降(如疫情期间工业企业停工),会导致大宗商品滞销,库存积压。此外,极端天气(如台风导致港口关闭、洪涝损毁仓储设施)也会直接造成供应链中断,给企业带来货物损耗、订单违约等损失。

 

(三)信用风险:商业合作中的资金安全隐患

大宗商品贸易多涉及大额交易、长账期结算,信用风险贯穿于“供应商-企业-客户”的全合作链条。上游供应商可能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供货,导致企业原材料断供;下游客户可能因经营不善、市场需求下滑等原因,出现应收账款逾期、坏账等问题。例如,某钢铁贸易企业向中小型钢铁厂供应铁矿石,采用“月结30天”的结算方式,若钢铁厂因环保限产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可能拖欠货款数月,甚至无力偿还,导致贸易企业现金流紧张。此外,部分企业为拓展市场过度放宽信用政策,或对合作方信用评估不足,进一步放大了信用风险。

 

(四)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与执行中的漏洞

操作风险源于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不完善、人员失误、技术故障等,在大宗商品供应链的仓储、运输、交易等环节尤为突出。仓储环节,大宗商品(如煤炭、粮食)易受温湿度影响发生损耗、霉变,或因库存盘点不及时、监守自盗导致货物短缺;运输环节,因单据造假、运输路线规划不合理、司机操作不当等,可能出现货物丢失、损毁;交易环节,因合同条款不严谨(如未明确价格调整机制、交货验收标准)、跨境贸易中的汇率结算失误,可能引发合同纠纷、资金损失。此外,部分企业依赖人工操作,数据录入错误、流程审批延迟等问题,也会降低供应链效率,间接增加风险。

 

(五)政策合规与ESG风险:外部监管的刚性约束

近年来,全球政策监管与ESG(环境、社会、治理)要求日益严格,成为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不可忽视的风险来源。政策层面,各国贸易政策(如关税壁垒、进出口配额)、环保政策(如“双碳”目标下的碳排放限制)、税收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影响企业经营。例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于2023年正式试运行,对进口钢铁、水泥等大宗商品征收碳税,若企业碳排放不达标,将面临额外成本,甚至失去欧洲市场。ESG层面,投资者、客户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如资源开采的生态保护)、社会责任(如员工权益、供应链劳工标准)、治理水平(如反商业贿赂)的要求不断提高,若企业ESG表现不佳,可能面临投资者撤资、客户流失、品牌声誉受损等风险。

image.png

二、大宗商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原则

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需遵循科学的风险管理原则,确保风险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推进,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全链条覆盖:打破环节壁垒,实现风险联防

大宗商品供应链的“采购-物流-仓储-销售”环节环环相扣,风险具有传导性,因此风险管理必须覆盖全链条,而非局限于单一环节。例如,若企业仅关注采购环节的价格风险,却忽视物流环节的中断风险,即便锁定了低价原材料,也可能因货物无法按时送达而违约;若仅管控销售环节的信用风险,却忽视上游供应商的履约风险,也可能因原材料断供导致无法满足客户订单。因此,企业需打破部门壁垒,推动采购、物流、销售、财务、风控等部门协同,从“全链条视角”识别风险、制定措施,实现风险的联防联控。

 

(二)数据驱动:以量化分析替代经验判断

大宗商品风险的复杂性要求风险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企业需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包括历史价格数据、供应链运作数据(如交货周期、库存水平)、合作方信用数据、政策法规数据、气象数据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例如,通过分析过去5年国际铜价与宏观经济指标(如美联储利率、中国基建投资)的相关性,预测未来价格走势;通过构建供应商履约评分模型(基于交货准时率、质量合格率等指标),评估供应商风险等级。数据驱动不仅能提高风险识别的准确性,还能为风险应对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主观决策失误。

 

(三)动态适配:紧跟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策略

大宗商品市场环境、政策监管、技术应用处于持续变化中,风险也随之动态演变,因此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一成不变,需具备“动态适配”能力。例如,当全球能源格局因新能源发展发生变化时,原油供应链企业需调整风险策略,关注新能源替代对原油需求的冲击;当跨境电商、数字贸易兴起时,企业需新增对电子合同合规性、数据安全的风险管控。企业需建立定期风险复盘机制,每季度或每半年评估风险变化情况,调整风险识别指标、预警阈值、应对措施,确保风险管理体系与外部环境、企业发展阶段相匹配。

 

(四)利益相关方协同:构建风险共担的合作生态

大宗商品供应链涉及供应商、物流商、仓储方、客户、金融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单一企业难以独自抵御所有风险,需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生态。例如,与核心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约定价格调整机制(如挂钩国际大宗商品指数),共同分担价格波动风险;与物流商建立应急合作机制,当主运输路线中断时,由备用物流商承接运输任务;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入供应链金融工具(如保理、仓单质押),缓解资金压力,降低信用风险。通过协同合作,将部分风险转移或分散给合作伙伴,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image.png

三、大宗商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操策略

在遵循核心原则的基础上,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需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具体的实操策略,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一)采购环节:从源头控制风险,筑牢供应链基石

采购环节是大宗商品供应链的起点,其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保障供应稳定、控制采购成本”。一是建立供应商分级管理体系,通过“准入审核-动态评估-退出机制”全流程管控供应商风险。准入阶段,审核供应商的资质(如资源开采许可证、环保资质)、财务状况、履约历史;评估阶段,定期从交货准时率、质量合格率、价格竞争力等维度对供应商评分,将供应商分为核心供应商(长期合作、风险低)、备选供应商(补充合作、风险中等)、淘汰供应商(终止合作、风险高),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例如某铁矿石贸易企业同时与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的3家核心供应商合作,降低资源国政策变动带来的供应风险。二是灵活运用定价与对冲工具,控制价格风险。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大宗商品,可采用“长期协议+短期对冲”的组合策略:通过长期协议锁定基础采购量和价格区间,避免短期价格暴涨的冲击;同时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对冲价格下跌风险,例如某大豆加工企业在采购大豆时,在期货市场买入大豆期货合约,若现货价格上涨,期货市场的盈利可抵消现货采购成本的增加。

 

(二)物流仓储环节:保障货物流转安全,降低损耗与中断概率

物流仓储是大宗商品供应链的“主动脉”,其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确保货物安全、提升流转效率”。在物流环节,一是推动运输方式多元化,避免单一运输方式的风险。例如,原油运输可结合海运(成本低、运量大)与管道运输(稳定、受天气影响小),当海运因港口罢工中断时,可通过管道运输保障部分供应;跨境大宗商品运输可规划多条备选路线,如中欧班列可选择“新疆-中亚”或“内蒙古-俄罗斯”路线,规避单一路线的地缘政治风险。二是加强物流合作伙伴管理,与具备资质、经验丰富的物流商合作,签订详细的物流服务协议,明确货物损毁、延迟的赔偿条款,并定期评估物流商的服务质量。在仓储环节,一是优化仓储布局,结合产销地分布建立“核心仓储+区域仓储+应急仓储”的三级仓储网络,核心仓储用于日常周转,区域仓储服务周边客户,应急仓储储备3-6个月的关键大宗商品(如煤炭、粮食),应对极端天气、物流中断等突发情况。二是提升仓储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IoT)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智能地磅)实时监控货物状态,防止农产品霉变、矿产氧化;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仓储货物的溯源与确权,避免仓单造假、重复质押等风险。

 

(三)销售与回款环节:平衡市场拓展与资金安全

销售与回款环节直接关系企业的现金流,其风险管理的核心是“稳定销售渠道、保障资金回笼”。一是建立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从客户的经营规模、财务状况、付款历史、行业前景等维度,将客户分为A、B、C、D四个等级,针对不同等级制定差异化的销售政策:A级客户可给予较长账期(如月结60天)、较高授信额度;D级客户需采用“款到发货”或“预付定金”的方式,避免坏账风险。同时,定期更新客户信用评级,若客户经营状况恶化,及时调整销售政策,例如某钢材贸易企业发现某客户连续两个月付款延迟,将其信用等级从B级下调至C级,要求后续订单预付50%货款。二是优化回款机制,采用“分期收款+担保”的组合方式,降低回款风险。例如,对大额订单可约定“预付30%+货到付50%+验收后付20%”的收款节奏;对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要求其提供第三方担保(如银行保函、母公司担保),若客户逾期付款,可通过担保方追偿。此外,企业可引入供应链金融工具,如将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保理业务),提前回笼资金,规避应收账款逾期风险。

 

(四)跨环节协同:以数字化工具搭建风险管理“中枢”

大宗商品供应链的风险传导性要求企业打破环节壁垒,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跨环节风险协同管理。一是构建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平台,整合采购、物流、仓储、销售、财务等数据,实现“数据实时共享、流程在线协同”。例如,当采购部门录入原材料采购订单后,物流部门可实时查看订单信息,安排运输计划;仓储部门可根据采购订单提前准备仓储空间;销售部门可根据库存数据向客户报价,避免“超卖”风险。二是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构建风险预警模型,设置价格波动、供应链中断、信用违约等核心风险指标的预警阈值(如原油价格单日波动超过5%、供应商交货延迟率超过10%、客户应收账款逾期超过30天),当指标触发阈值时,系统自动向相关部门发送预警信息,并推送预设的应对预案(如价格预警时启动期货对冲、交货延迟时启用备选供应商)。例如,某煤炭供应链企业的风险预警系统监测到某港口因台风即将关闭,立即通知物流部门调整运输路线,将原本经该港口运输的煤炭改为陆路运输,避免货物滞留。

 

(五)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复盘”闭环

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因此企业需建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事后复盘”的全流程机制。在风险预警阶段,除了利用数字化工具实时监控指标,还需建立“内外部信息收集网络”,内部收集各部门的风险报告(如采购部门的供应商风险报告、销售部门的客户风险报告),外部收集行业动态、政策变化、气象预警、地缘政治信息(如通过专业资讯机构获取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报告),确保风险早发现、早预警。在应急响应阶段,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小组的组成(如由高管牵头,联合风控、采购、物流等部门)、职责分工、应对措施、资源调配方案。例如,针对供应链中断风险,应急预案需明确备用供应商的联系方式、备用物流路线的规划、应急库存的调配流程;针对价格暴跌风险,应急预案需明确期货对冲的操作流程、销售策略的调整(如加大促销力度消化库存)。在事后复盘阶段,每次风险事件处理完毕后,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复盘会议,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预警是否及时、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存在哪些不足,形成复盘报告,并将改进措施纳入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image.png

四、风险管理体系的支撑保障:组织、人才与文化

完善的风险管理策略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否则难以落地执行。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需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企业文化三个维度,构建风险管理的“支撑体系”。

 

(一)构建权责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企业需建立“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一是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主任,成员包括采购、物流、销售、财务、风控等部门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审批重大风险应对方案、监督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二是设立“专职风控部门”,负责日常风险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风险事件的协调处理;同时,在采购、物流、销售等业务部门设立“风险联络员”,负责收集本部门的风险信息,配合风控部门开展工作,形成“风控部门统筹+业务部门协同”的管理模式。三是明确权责划分,例如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批年度风险管理预算,风控部门负责制定供应商风险评估标准,采购部门负责执行供应商风险评估,物流部门负责执行物流风险应对措施,确保“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

 

(二)培育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大宗商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涉及市场分析、供应链管理、金融衍生品、政策合规、ESG等多个领域,需要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支撑。一是引进复合型人才,重点招聘具备大宗商品市场分析能力(如能解读国际宏观经济对价格的影响)、供应链实操经验(如熟悉跨境物流流程)、金融工具运用能力(如掌握期货、期权操作)、ESG专业知识(如了解碳排放核算标准)的人才,充实风控部门和业务部门。二是加强内部培训,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内容包括大宗商品市场动态、政策法规更新、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如期货对冲实操)、应急预案演练等;同时,鼓励员工参加专业认证(如注册供应链管理师CSCP、注册风险管理师FRM),提升专业能力。三是建立“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组织经验丰富的员工分享风险管理案例(如成功应对价格波动的案例、处理供应链中断的案例),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三)塑造全员参与的风险文化

风险管理不仅是风控部门的职责,更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企业需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全员重视风险、全员参与风险”的文化。一是加强风险文化宣导,通过企业内网、宣传栏、员工大会等渠道,宣传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分享风险事件的教训(如因忽视客户信用风险导致坏账的案例),让员工认识到“风险管理与每个人的工作相关”。二是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在采购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加入“供应商风险评估准确率”,在物流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加入“物流中断事件发生率”,在销售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加入“应收账款逾期率”,将风险管理成效与员工薪酬、晋升挂钩,激励员工主动参与风险管理。三是鼓励员工提出风险建议,设立“风险建议奖励机制”,对员工提出的有效风险建议(如发现流程漏洞、识别新的风险点)给予现金奖励或荣誉表彰,调动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image.png

五、结论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大宗商品市场波动频繁的背景下,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的“附加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修课”。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需从“全链条视角”解构风险,遵循“全链条覆盖、数据驱动、动态适配、利益相关方协同”的核心原则,通过采购环节的供应商管理与价格对冲、物流仓储环节的安全保障与效率提升、销售环节的信用管控与回款优化、跨环节的数字化协同,构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复盘”的风险管理闭环;同时,以权责清晰的组织架构、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员参与的风险文化为支撑,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唯有如此,大宗商品供应链企业才能有效抵御市场不确定性,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实现稳健经营、高质量发展,为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数字物流培训:人才培养跟上技术步伐

下一篇:物流“去中心化”革命:从垄断巨塔到分布式网络的必然跃迁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