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1日
最近和几个老同行聊天,话题总绕不开数字化转型。老王说他刚花了三百多万上了套智能系统,结果调度员集体抱怨操作复杂,效率反而降了三分之一。听着他唉声叹气,我不由想起三年前我们公司第一次接触数字化时的狼狈。
那时候"数字化"三个字就像镀了金的神像,人人都说要拜,可具体怎么拜谁也不知道。我们买了最贵的系统,请了最贵的顾问,结果发现光数据迁移就卡了半年——那些用了十几年的纸质运单堆满了三个仓库,光录入就要命。最讽刺的是,新系统跑起来后,老调度组长盯着屏幕直摇头:"这玩意儿还没我脑子好使。"
摔了跟头才明白,数字化不是买套系统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场手术,得先诊断清楚病灶在哪里。我们停掉了所有华而不实的功能,回到最基础的调度环节。现在回想起来,关键可能在于我们做对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让调度先"活"起来。不是说要把人换成机器,而是让系统和老师傅的经验谈恋爱。我们保留了老师傅最拿手的"模糊匹配"——就是那种凭感觉知道哪辆车配哪个司机最合适的本事,把它做成了算法的参考维度。慢慢地,系统学会了老师傅的思维,老师傅也乐得把重复劳动交给机器。现在我们的调度员每天下午四点就能下班,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件事是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以前货发出去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客户一天打八个电话问到哪了。现在我们做了个简单的可视化界面,客户自己就能看到车辆位置、预计到达时间,连堵车多久都能估算出来。最让我意外的是,这个最简单的功能反而成了我们最大的卖点。有个客户说,他不在乎什么人工智能,但能在手机上看着货走到哪了,心里踏实。
第三点可能最反常识——我们故意留了些"不数字化"的角落。财务总监一直嚷嚷着要把所有票据都电子化,但我坚持保留司机手写签字环节。不是技术做不到,是我发现那些跑了十几年的老司机,就认白纸黑字那个踏实感。数字化不该是把人的习惯连根拔起,而是找到那个舒服的过渡点。
上个月我去老王公司,看他正在培训调度员使用新系统。这次他学聪明了,先从一个仓库试点,系统也按他们的工作流程做了调整。虽然进度慢了点,但老师们傅们不再抵触了。临走时老王送我出门,突然感慨说:"老张啊,现在我才懂你当年说的——数字化不是终点,是路上的风景。"
是啊,这条路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企业都得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像老司机开车,快慢自知。有时候慢一点,反而走得更稳。数字化转型说到底,转的是思维,不变的是对行业的那份理解。技术永远在变,但货物要准时送达,客户要放心托付——这些最朴素的道理,不管到什么时代都不会变。
现在偶尔还会遇到系统卡顿、数据异常,但我已经不再焦虑了。就像老调度说的,哪条路上没几个坑呢?重要的是,我们还在路上,而且越来越清楚要去哪里。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