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值守
全自动地磅:无人值守,操作更简便

阅读数:2025年11月16日

我站在烈日下的地磅站台边,看着那辆六轴货车缓缓驶上秤台。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黏糊糊的很不舒服。老王,那个在这干了十五年的司磅员,正对着对讲机喊话,指挥车辆停到准确位置。这样的场景,我在这行看了整整八年。

直到上个月,公司决定试点全自动地磅。

说实话,刚开始我挺怀疑的。地磅这活儿,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经验。车辆是否完全上磅、司机有没有小动作、秤台是否清洁,这些细节都可能影响最终数据。让机器完全取代人眼,能行吗?

第一次看到全自动系统运行是个周二的清晨。没有司磅员,没有对讲机的嘈杂。货车司机通过入口处的终端领取IC卡,按照指示灯引导驶入地磅。激光扫描仪自动检测车辆位置,轮轴识别系统悄无声息地工作。整个过程,只有电机轻微的嗡鸣和轮胎压过秤台的摩擦声。

最让我惊讶的是那个中年货车司机的反应。他摇下车窗,探头看了看空无一人的操作室,又望了望自动抬起的栏杆,脸上写满了困惑。但随即,出口处的显示屏亮起他的车号、货物重量、单位信息,打印口吐出一张详尽的称重单。他拿起单子,盯着看了好几秒,然后咧嘴笑了。

“这玩意儿,比老王还靠谱啊。”他自言自语着开车离去。

无人值守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过去高峰期,地磅站总是排着长队,司机不耐烦地按喇叭,司磅员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现在,车辆像流水一样通过,平均称重时间从原来的三分钟缩短到了四十秒。不需要人工录入数据,系统自动将每一条记录上传到云端,财务部门可以直接调取结算。

但真正让我感受到变革的,是上周五的夜班。晚上十一点,下着细雨,一辆外地货车驶入地磅。按照老流程,这种时候司磅员得冒雨出去指挥车辆,检查车厢。而现在,高清摄像头自动捕捉车辆信息,红外检测系统确保车辆完全上磅,雨水感应器自动调整了称重算法的参数。司机全程没有下车,五分钟后就完成了称重和数据确认。

我坐在监控室里,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突然意识到,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智能化”,其实就这么简单——让人从重复劳动中解脱,让机器去做它们擅长的事。

当然,过渡期并非一帆风顺。老张,公司里最资深的司磅员,起初对这套系统非常抵触。他总觉得机器会出错,坚持要人工复核每一笔数据。直到连续一周,系统记录和他手动记录的数据完全一致,他才慢慢放下心来。现在,他转型成了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设备维护和异常处理。

“以前我觉得这铁疙瘩冷冰冰的,”老张有天喝着茶对我说,“但现在看它工作,倒觉得挺有意思。它不会累,不会分心,也不会因为天气不好就心情烦躁。”

这话让我想了很久。技术的本质不是取代,而是重塑。全自动地磅没有消灭工作岗位,而是创造了新的价值——司磅员不再需要日晒雨淋地重复劳动,可以转向更需要判断力和经验的工作。



最近我常在站台边观察,看那些老司机们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他们从一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驾轻就熟。有个老师傅还学会了在等待时用手机查看历史称重记录,比较不同批次的货物重量变化。

“这样我能知道装车是不是均匀,”他告诉我,“以前忙忙碌碌的,哪有时间注意这些细节。”

阳光照在光洁的秤台上,反射出柔和的光。没有喧哗,没有等待,只有车辆有序地进出。我想,这就是技术进步该有的样子——不是冷冰冰的替代,而是让整个流程变得更优雅,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新的位置。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完全忘记需要人工值守的地磅是什么样子,就像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没有自动取款机的银行。但我会记得这个转变的过程,记得那些从怀疑到接受的面孔,记得技术如何悄无声息地重塑着我们熟悉的一切。

而这一切,不过是个开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地磅系统革新:无人值守实现精准管控

下一篇:无人值守地磅系统:智能识别,自动称重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