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5日
凌晨三点,我站在空旷的厂区里,看着最后一辆货车缓缓驶离地磅。电子屏上的数字还在跳动,但磅房里已经空无一人。这种场景在五年前还难以想象,那时候我们至少需要三班倒的司磅员,24小时守着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记得刚入行时跟着老师傅学司磅,夏天磅房里闷热得像蒸笼,冬天又冷得伸不直手指。老师傅总说,这活儿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一车几十吨的货物,全凭我们这双眼睛和这双手记录。误差超过50公斤就要扣钱,超过100公斤这趟就白跑了。那时候最怕遇到新手司机,停不稳车,读不准数,一个简单的过磅能折腾半小时。

转变始于三年前公司引进的第一套无人值守系统。老司磅员们都在私下议论,说这冷冰冰的机器怎么能替代得了人的判断。我记得系统上线的第一个月,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车牌识别不准、数据上传失败、设备频繁报警......那段时间,我几乎成了救火队员,整天在各个磅房间奔波。
但慢慢地,系统稳定了,问题少了。司机们也从一开始的抵触变得习惯。现在他们只需要在入口处刷一下卡,按照语音提示停好车,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而我从繁重的司磅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负责系统的运维和数据分析。这种转变,就像是突然从流水线工人变成了技术管理员。
最近去巡视各个站点,经过那个最偏远的矿区磅房时,我突然有些恍惚。那里曾经需要两个司磅员轮班,现在却只有设备在安静地运转。红外对射装置精准地扫描着车辆轮廓,称重传感器实时采集着数据,所有的信息都通过云平台同步到总部调度中心。偶尔有司机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对讲系统直接联系到值班室,我们远程就能解决大部分故障。
当然,完全无人化也带来新的挑战。上个月就遇到一个典型案例:系统报警显示某车辆皮重异常,自动拦截装置启动,将车辆留在了复核区。我们调取录像发现,司机在进入磅房前偷偷往驾驶室藏了备胎。这在传统人工司磅时很难发现,但系统通过历史数据对比立即就识别出了异常。
现在的磅房,更像是一个智能节点。每辆车过磅时,系统不仅记录重量,还会采集车辆信息、货物照片、时间戳等数十个维度的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能帮助我们优化装卸顺序,预测车辆到厂时间,甚至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可信的称重凭证。
前几天遇到一个老司机,他说现在过磅就像在高速收费站取卡那么方便。不用再摇下车窗扯着嗓子报车牌,不用因为司磅员低头写单子而干等,更不用在寒冬酷暑里看着司磅员辛苦工作而心生愧疚。这话让我感触颇深——技术的进步,最终是让每个人都活得更有尊严。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连我这样的运维人员也会被更智能的系统替代。但我不再像三年前那样焦虑,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成长,都在学习与智能系统共处。就像那个老磅房,虽然不再需要人值守,但它依然在深夜里闪烁着指示灯,安静地见证着这个行业的变迁。
每次路过那些仍在人工过磅的物流园区,我都会多看几眼。看着司磅员探出身子大声指挥车辆的样子,就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时代在变,但这个行业最核心的东西没变——那份对精准的追求,对效率的执着,只不过现在,我们有了更得力的伙伴。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