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9日
凌晨三点的物流园区,只有地磅房的灯光还亮着。老王裹紧外套,盯着窗外排成长龙的重卡,手里的对讲机不时传来司机焦躁的询问。这是去年此时最常见的场景,而现在,同样的场景里,地磅房空无一人。
这一切改变始于我们决定给称重台"裁员"。不是裁掉像老王这样的员工,而是让称重这个环节不再需要人盯着。
最初的阻力可想而知。"机器能认出车牌?万一被雨雪糊住了怎么办?""自动打印磅单?那些老司机连智能手机都用不利索。"质疑声像梅雨季节的雨,绵绵不绝。但我们知道,看着排队车辆从凌晨堵到天亮的日子,必须结束了。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那个冬夜。气温零下五度,老王因为重感冒临时请假,替补的同事不熟悉流程,导致整个园区出入口瘫痪了两小时。等待的司机们围在岗亭外,呵出的白气与柴油尾气混在一起,那一刻我意识到,依赖单个人的系统有多脆弱。
现在的称重区域,司机摇下车窗,摄像头自动识别车牌,地磅数据实时上传,全程不超过30秒。曾经需要专人核对的单据,现在通过微信小程序直接推送到司机手机。那些最初抱怨的老司机,如今反而成了最积极的推广者——毕竟,谁不想在寒冬深夜早点回家呢?
有趣的是,解放出来的人力并没有闲置。像老王这样的老员工,转岗去了系统运维和异常处理岗位。他说现在工作反而更有价值,以前是机械地重复称重记录,现在要分析系统数据,预判设备故障。"感觉自己从守夜人变成了指挥官。"他开玩笑说。

当然,这套系统并非完美无缺。暴雨天摄像头识别率会下降,偶尔会有车辆跟车太近导致数据错乱。但比起从前动辄数小时的拥堵,这些问题都显得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看到了物流环节中那些被习惯性接受的"必要浪费",原来都可以被优化。
最近我常在下班后去空无一人的称重区站一会儿。看着车辆有序通过,系统自动完成所有流程,想起曾经这里需要三班倒的人力值守,恍惚间有种时代更迭的错觉。技术从来不是目的,它只是让我们找回那些被琐碎事务消耗的时间与精力。
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的孩子问起"为什么称重要有人守着"时,我们会像解释拨号上网一样,需要费一番口舌才能说清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