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8日
前几天和老张喝酒,他盯着手机屏幕上的车辆轨迹图直叹气。这位跑了二十年运输的老物流人,最近被公司强推的管车系统折腾得够呛。"这玩意儿真能管用?"他猛灌一口啤酒,"我那些老师傅现在天天抱怨,说开车像被拴着链子。"
我理解他的困惑。这些年物流行业总在寻找一剂万能药,从GPS到ERP,再到现在的智能管车系统。每套系统上线时都被寄予厚望,可真正能扎根生长的却没几个。
记得第一次接触管车系统时,我也曾热血沸腾。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精确到米的定位、实时更新的油耗统计,一切都显得那么完美。但很快问题就来了——系统提示王师傅的车辆连续超速,可实际上他正行驶在一条刚开通的高速公路上,限速标准已经提高,系统却还在沿用旧数据。
这种看似智能实则僵化的管理,常常让一线司机们哭笑不得。李师傅有次因为系统误报车辆异常,不得不半夜三更跑到停车场确认,结果发现只是传感器故障。他说现在开车总感觉后背有双眼睛盯着,连在服务区多休息会儿都要掂量掂量。
不过话说回来,管车系统确实解决了一些老问题。以前车辆维修全凭老师傅经验,现在系统能提前两周预警潜在故障;过去调度全凭一张嘴,现在系统能自动规划最优路线。上周暴雨,我们就是靠着系统的实时路况功能,及时调整了十几辆车的行驶路线。
但问题在于,物流行业的病症从来都不是单一维度的。车辆管理只是其中一环,还牵扯到货主需求、司机状态、道路情况、天气变化等等。把宝全押在管车系统上,就像指望一个听诊器能治好所有疾病。
最近在华东某个物流园区,我看到他们给管车系统加了个"人工干预"按钮。调度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系统建议,司机也能反馈系统误判。这种人与系统的共治,反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车辆利用率提高了,司机抱怨减少了,油耗也降了下来。
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管车系统不是万能药,而是个辅助工具。它能提供数据,但解读数据还需要人的经验;它能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还得靠人的智慧。就像老张最后说的:"系统再好,也得有人情味儿。"

物流这个行业,说到底还是关于人的行业。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老师傅对路况的直觉判断,替代不了调度员对司机状态的敏锐感知。管车系统或许能治标,但要治本,还得从行业生态、从业者素质、管理理念等多方面入手。
现在每次看到那些吹得神乎其神的系统宣传册,我都会想起那个雨夜——系统显示所有车辆都在正常行驶,但老陈凭着三十年的经验,硬是从发动机声音里听出了异常,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技术永远只是工具,真正的智慧,永远在人的心里。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