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7日
一家现金见底、徘徊在退市边缘的物流公司,却掏出了相当于全年现金流4倍的钱,押注在行业最烧钱的氢能重卡上。这究竟是绝境下的远见,还是退市前的疯狂?
一、反常的豪掷:当“ST”公司不再保守
资本市场的老手们都明白,一家被冠以“ST”的公司,通常意味着什么:收缩战线、处置资产、全力保壳。然而,广东原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ST原尚)却上演了一出反套路大戏。就在发布一份亏损同比扩大40.75%的三季报后不久,ST原尚发布公告,宣布将斥资7832万元,向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广州)有限公司采购100台*18吨氢燃料电池重卡。这笔钱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其最新财报中一年经营现金流(1885万元)的4倍还多。
•相当于其净亏损额(5336万元)的1.5倍。
对于一家主业萎缩、持续亏损的公司,这不叫资本开支,这叫“梭哈”。当活下去都成问题的时候,原尚为何要进行一次如此昂贵且前卫的“深呼吸”?
二、主业沉没:第一条增长曲线已然崩塌
要理解这场豪赌,必须先看清原尚所处的绝境。它的老本行——汽车零部件物流,正遭遇结构性挑战。
•客户订单减少: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主机厂降本增效,直接冲击其核心业务。
•议价能力下滑:物流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战”侵蚀利润空间。
•现金流恶化:2024年其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67.7%,第四季度营收暴跌37.6%。
数据拼凑出的画面是残酷的:原尚的“第一条增长曲线”已经断裂。传统的修修补补——砍成本、求客户——已难挽颓势。它迫切需要一个新的故事,来向资本市场、向监管层、向自己证明:我还有未来。
三、氢能幻象:补贴驱动的脆弱商业模式
原尚选择的故事,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氢能重卡”。然而,这个选择看似光鲜,实则步步惊心。氢能重卡是目前新能源赛道中最昂贵、商业模式最脆弱的一环。
•购置成本极高:单车近80万元,是同级柴油车的两倍以上。
•运营成本不确定:氢气价格波动剧烈,加氢站网络稀疏,实际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核心依赖补贴:其商业逻辑并非基于市场化的运输需求,而是高度依赖政府补贴的驱动。
细看原尚与现代的合同,其“补贴套利”的本质暴露无遗:车价通过国家补贴直接抵扣,后续付款与运营里程补贴深度绑定。车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搬运补贴的特殊容器”。风险却完全由作为运营方的原尚承担:补贴能否按时足额到账?加氢是否方便?有没有足够的货运业务来跑满补贴要求的里程?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这笔“划算的买卖”都会瞬间变成吞噬现金流的无底洞。
四、豪赌背后:是转型,更是求生
那么,原尚到底在赌什么?
1.赌政策的持续性:赌国家与地方对氢能产业的扶持力度只增不减,赌补贴窗口期足够长,让自己撑到成本下降的那一天。
2.赌资产的稀缺性:在氢能重卡运营尚未普及时,抢先形成规模车队,打造“绿色物流”的标杆形象,吸引高端客户。
3.赌资本市场的耐心:用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氢能故事”,试图扭转被“*ST”的负面标签,争取喘息的时间。
这本质上是一场 “向未来借钱” 的博弈。当主业无法提供足够的现金流,就只能用未来的故事来支撑当下的估值。
五、结论:氢能是未来,但未来未必属于原尚
平心而论,氢能重卡作为中长途、重载物流的清洁解决方案,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方向。但好赛道不等于好投资,行业前景不等于企业救星。对于现金流健康、业务稳定的巨头,采购100台氢能重卡是一次值得赞赏的战略性试水。但对于*ST原尚,这却是一场将所有筹码推上牌桌的生死赌局。它赌上的,不仅是7832万现金,更是所剩无几的腾挪空间和信用额度。一旦故事讲不通,氢能重卡非但成不了“救命稻草”,反而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一家企业需要用最激进的资产投入来证明自己还有未来时,最危险的信号或许不是它押错了宝,而是它已经别无选择。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