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20日
长三角的新能源物流车正忙着赶订单,港口码头里“一单制”运输让时效提了一倍,成本降了15%;而中西部的不少物流老板还在犹豫,跑长途怕半路没电,买新车觉得不划算,二手车市场反倒热闹起来。
同样是新能源物流,为啥东边热得发烫,西边还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不是简单的地域差距,而是产业基础、政策协同、场景需求拧成的“连环扣”,每个做物流的人都绕不开。
长三角的“热”:协同出来的加速度
长三角的新能源物流火得有理有据,不是单点爆发,是整个生态在发力。
首先是政策和基建“齐步走”。三省一市联合搞的《长三角区域物流提质增效降本行动方案》太关键了,直接解决了新能源汽车“铁路普通货、海运危险品”的标准冲突。以前从铁路转海运要5-6天,现在2-3天就能搞定,额外成本全省下来。而且这里的充电桩密度是全国领先的,城配、干线运输都不用慌补电问题,运营起来心里有底。
再就是产业圈撑得起需求。长三角有新能源车“4小时产业圈”,车厂周边能配齐所有零部件,供应链协同效率高。加上这里GDP占全国四分之一,高端制造、电商物流需求旺,对低成本、低排放的新能源物流车天然青睐。2025年2月,浙江、江苏的新能源物流车销量同比分别暴涨244.7%和152.8%,苏州、无锡这些城市更是订单不断。
还有市场成熟度够高。物流企业竞争激烈,大家都在算细账——新能源物流车的电费成本比油费低不少,长期运营下来优势明显。不管是大型物流公司的车队替换,还是个体司机的零散运输,都愿意选新能源,形成了良性循环。

中西部的“冰”:卡在痛点里的慢节奏
中西部不是不想热,是好多现实问题没解决,越犹豫越难推进。
最直观的是基建跟不上需求。西部地广人稀,从西安到张掖、嘉峪关单程就1000公里,就算是150度电、续航500公里的轻卡,跑长途还是得频繁补电,时效性根本比不过油车。而且充电桩大多集中在城市里,县域、乡镇几乎是空白,跑城乡配送或跨区域运输,半路没电就是大麻烦。
然后是成本和场景对不上。中西部物流多是能源、原材料这类重载运输,或者长距离调拨,需要大电量、高载重的车型。但这类新能源物流车价格不菲,150-160度电的轻卡总成本接近28万,对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压力太大。加上运价走低,利润被压缩,大家更不敢轻易投入,宁愿继续用油车,或者买二手新能源车过渡。
政策协同也差了点意思。和长三角“三省一市一盘棋”不同,中西部省份的政策多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跨区域的标准和补贴协同。比如有的省份有购车补贴,相邻省份却没有,物流企业跨区域运营时,享受不到统一的政策红利,积极性自然提不起来。
还有市场结构在调整的阵痛。像西安这样的西北枢纽,正从面包车向卡类车型转型,用户大多持观望态度。而且租赁市场不稳定,“签3个月只租1个月”的违约情况常见,中小运营商利润被挤压,只能转行做二手车,新车推广更难推进。

不只是“温差”,更是行业新机会
其实“冰火两重天”的背后,藏着新能源物流的未来方向——不是一刀切推广,而是精准匹配区域需求。
对长三角来说,下一步要解决的是“出口堵点”,继续完善“新三样”危险货物运输模式,让新能源物流车不仅能在国内跑,还能高效走出国门。对中西部来说,重点该放在“补短板”:在物流干线沿途建更多大功率充电桩,主机厂针对性开发长续航、重载型车型,政府推出差异化补贴,比如对跨区域运营的物流企业给予补电补贴。
而对所有物流从业者来说,这“温差”就是商机。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探索新能源物流车的规模化、智能化运营,比如结合大数据优化路线;中西部的企业可以从细分场景切入,比如城市周边短途配送、冷链运输,先把局部市场做热。
新能源物流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长三角的“热”证明了模式可行,中西部的“冰”只是暂时的痛点。等到基建补上来、车型更适配、政策更协同,中西部迟早会跟上节奏,到时候整个行业才能真正进入新能源时代。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