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从“吞金兽”到“白菜价”:无人物流车的万元赌局,与终局猜想

阅读数:2025年11月26日

快递网点老板李黎最近算过一笔账:一辆九识智能的无人车裸车价1.98万元,算上每月1800元的软件订阅费,5年总成本12.78万元。听起来不便宜,但分摊到每天,比雇个快递员便宜还0.1元,全年下来能省近4万元。更关键的是,这辆车全年无休,不会迟到早退,更不会在"双11"期间撂挑子。


2025年,无人物流车正经历残酷的价格重构——从四年前30-50万元的"黑科技玩具",陡降至万元级"生产工具"。菜鸟GT-Lite促销价1.68万,新石器推"零首付、48期分期",中国邮政采购招标甚至出现每月1399元的地板价。当价格下探到一部高端手机的水准,这个行业终于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露出资本与技术的真实獠牙。

image.png

一、成本“悬崖”与资本“燃料”

这场价格战的底气,首先来自硬件成本的"断崖式下跌"。


曾占整车成本三四成的激光雷达,如今身价暴跌。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在2025年宣布,其ADAS雷达量产成本已低于200美元,未来将锁定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上游供应链成熟后,传感器、计算平台、底盘模组规模化生产,成本摊薄效应呈指数级释放。亿欧智库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仅速腾聚创就向机器人领域交付4.63万台激光雷达,是去年同期的5倍。


但硬件降价只是表象。真正让厂商敢亏本卖的,是资本输血。九识智能累计融资近30亿元,新石器、毫末智行单笔融资均超10亿。在投资人眼里,车辆硬件利润只是入场券,估值逻辑建立在网络规模上。东吴证券测算,行业盈亏平衡点在5000台,销量达5万台时,单车利润4.3万元,净利率超40%。先砸钱占满市场,才有资格谈赚钱。


二、 从“卖硬件”到“卖运力”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无人车企业正在从"卖硬件"转向"卖运力"。九识智能E系列虽然裸车价诱人,但每月1800元的FSD订阅费才是利润蓄水池——五年下来,软件服务收入是硬件的6倍以上。新石器虽喊出FSD终身免费,却通过金融方案锁定客户,本质是将一次性交易变为长期服务关系。


这种"硬件引流、服务变现"的模式,在科技行业并不陌生。但放在重资产的物流领域,显得尤为激进。它精准击中了快递网点的痛点:一次性投入低,试错成本低,按效果付费。中通因此将无人车部署到200多个城市、700多个网点,极兔计划全年新增3000辆。对网点老板而言,买的不只是车,更是一套"即插即用"的运力解决方案。


数据是另一座金矿。每辆无人车每天产生数万条路况、配送、交互数据,这些海量真实场景数据反哺算法迭代,形成"越跑越聪明"的飞轮效应。新石器第1万台车下线时,创始人余恩源坦言:"规模化交付让我们能聚焦核心算法,同时降低资金压力。" 换句话说,低价卖车是为了把数据采集终端铺到城市的每个角落。


三、价格内卷与质量红线

“融资-降价-扩规模-再融资”的循环,正将行业推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中国邮政的采购大单,揭开了残酷的一面:为抢占“灯塔客户”,厂商不惜将月租金压至1399元的非理性低位,远低于实际成本线。短期看,这换来了市场份额与资本市场的估值故事;长期看,却极易陷入“卖得愈多,亏损愈巨”的恶性循环。一旦现金流被畸形的租赁模式拖垮,技术研发投入必然缩水,最终将侵蚀整个行业的信任根基。


更隐蔽的风险在配置缩水。价格战倒逼厂商削减传感器数量、算力冗余、材料耐用性。有行业观察者透露,部分超低价车型已取消机械冗余设计,弱化底盘防护等级。平日晴天没问题,暴雨台风等极端场景就可能趴窝。新石器在台风"桦加沙"期间仍能24小时运行,恰恰因为坚持技术投入,但这需要足够利润支撑。

image.png


四、用户要的不是便宜车,是"稳"

新石器创始人一语道破天机:“物流客户要的不是低价车,而是货物低成本准时送达的结果。”价格战打到今天,李黎这样的精明用户早就跳出了裸车价。他更看重"全生命周期总账"——故障率多高?出问题能不能2小时内响应?软件算法是否持续迭代?路权合规能否保障?李黎的网点无人车从14辆增至35辆,但他直言:"我们更看重厂商的技术支持和售后保障,车坏了怎么办?算法会不会持续优化?"


这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万元定价只是准入门槛,真正拼的是技术成熟度、运营效率和生态健康度。新石器将资产卖给合作伙伴,自己专注算法和解决方案,正是为了在价格战中保持清醒。九识智能虽然激进,但其背后30亿融资支撑的快速迭代能力,并非谁都能复制。


五、潮水退去,唯有价值永存

2025年的无人物流车市场,像极了2015年的网约车大战——资本催熟、补贴换量、生态卡位。但区别在于,物流是更重、更慢的生意,客户粘性更高,网络效应更强。


当前1.5万辆累计交付量中,60%来自二季度价格战之后,说明价格确实撬动了市场。但东吴证券模型警示:只有销量突破5万台,行业才能真正盈利。这意味着,未来18个月是决定生死的窗口期——谁先达到规模临界点,谁就能激活正循环;谁资金链先断,谁就成了铺路石。


对从业者来说,当务之急不是追最低价,而是算清两笔账:自己的业务场景能否支撑订阅模式的长期成本?所选厂商有没有活到规模盈利那天的能力?毕竟,潮水退去,客户要的不是最便宜的车,是能一直跑下去的车。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网货新规:十字路口的涅槃重生,而非终章

下一篇:天空"新基建":2万亿低空经济如何重塑中国?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