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4月27日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大宗物流作为高碳排放领域,其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实施成为行业转型的关键。本文将系统解读现行核算框架,并探讨落地实践中的核心要点。
一、碳足迹核算的国际标准体系
目前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将物流碳排放分为三个范畴:直接燃料燃烧(Scope1)、电力消耗(Scope2)以及运输链上下游活动(Scope3)。针对大宗物流特性,ISO14083:2023特别规定了运输服务碳排放的计量方法,要求覆盖"门到门"全流程,包括运输工具能耗、仓储作业、中转装卸等环节。
二、中国本土化核算标准进展
2023年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结合国情提出差异化方案:
1. 公路运输采用"吨公里排放因子法",需区分车型(重卡/挂车)、载重率(空驶率修正)
2. 铁路运输引入电网区域排放因子动态调整机制
3. 多式联运需建立运输方式转换节点的碳排放分配规则
三、数据采集的三大难点突破
1. 燃料消耗数据:建议安装车载OBD设备实时采集,替代传统台账统计
2. 运输路径优化:通过GIS系统计算实际行驶里程,避免理论距离误差
3. 排放因子更新:建立企业专属数据库,定期校准柴油/电力等能源系数
四、行业实践案例启示
某钢铁企业物流碳足迹项目显示:通过优化运输结构(公转铁比例提升至60%),配合新能源重卡试点,单吨产品物流碳排放下降18.7%。值得注意的是,其采用的"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基础公式中,对煤炭运输特别增加了扬尘逸散排放项。
五、数字化赋能新趋势
区块链技术正在解决供应链碳排放数据溯源难题,如马士基的TradeLens平台已实现海运集装箱碳足迹的全程可视化。国内部分物流园区开始部署"碳核算智能终端",自动整合磅房数据、车辆RFID信息与电力计量系统。
未来随着CBAM等国际碳关税政策实施,建立符合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要求的碳核算体系,将成为大宗物流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竞争的必要条件。建议企业从运输设备选型、路径算法优化、清洁能源替代三个维度开展深度减排,同时提前布局碳足迹认证工作。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