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8月06日
在传统物流管理中,吨公里(吨×运输距离)长期作为核心KPI,衡量运输效率与规模。然而,这一指标忽视了个体订单的盈利能力,导致企业陷入“高运量、低利润”的困境。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头部物流企业已开始将单票毛利(收入-直接成本)纳入绩效体系,推动从粗放运营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
单票毛利的核心优势在于直接关联经营效益。通过拆解每票货物的收入与油费、路桥费、人工等直接成本,企业能精准识别高价值客户与低效线路。例如,某快运公司重构KPI后发现,30%的订单贡献了70%毛利,而部分长距离低吨位订单实际处于亏损状态,据此优化后整体利润率提升5.2个百分点。
实施过程中需克服三大挑战:数据颗粒度、成本分摊逻辑与组织协同。建议分三阶段推进:1)搭建订单级盈亏核算系统;2)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3)将单票毛利与一线人员绩效挂钩。顺丰等企业已通过动态路由算法和客户分层管理,实现单票毛利同比提升8%-12%的实践案例。
未来,结合AI预测的“动态单票毛利模型”将成为趋势。该系统能实时计算天气、油价、淡旺季等因素对利润的影响,辅助决策者平衡规模与效益。正如京东物流CEO王振辉所言:“物流竞争已进入‘微利时代’,每个小数点后的利润提升都值得用数字化手段去挖掘。”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