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飞起来的物流:低空经济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与“最远一公里”?

阅读数:2025年07月08日

当无人机载着新鲜蔬菜掠过城市天际线,当飞行汽车在楼群间穿梭运送紧急药品,当山区里的村民通过空中快递收到了沿海的海鲜——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随着低空经济的崛起加速驶入现实。作为继高铁、新能源汽车后又一颠覆性的交通革命,低空经济正以“向天空要空间”的勇气,重新定义人与货物的连接方式,而物流产业,正是这场变革中最先被点燃的火种。

image.png 

一、低空经济:从空中空白到价值蓝海

什么是低空经济?简单来说,它是依托低空空域(通常指真高1000米以下的空间)资源,以通用航空器、无人机、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为载体,融合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形成的覆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保障支持的全产业链经济形态。

这一概念的爆发,源于三大核心驱动力的交织:

一,政策破冰2023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首次明确低空分类管理规则;2024年《低空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出台,提出“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的目标,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

二,技术突破电动化(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智能化(AI导航精度达厘米级)、网联化(5G+卫星通信实现全域覆盖)三大技术的成熟,让“飞行器像手机一样智能可控”成为可能。

三,需求倒逼电商渗透率突破30%、即时配送订单年增25%、偏远地区物流成本占比超40%……传统地面交通的效率天花板,迫切需要空中解决方案。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这片曾经的“空中空白”,正成长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赛道。

image.png 

二、物流革命:低空经济如何重塑“物流动脉”

对物流产业而言,低空经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用空中通道填补了地面网络的“最后一公里”痛点,更以三维效率重构了整个供应链的底层逻辑。

1、末端配送:让不可能变为日常

在四川甘孜州海拔4000米的雪山下,京东物流的无人机正穿越云层,将急救药品送往石渠县的牧民定居点。过去,这段120公里的路程需要越野车颠簸8小时,如今无人机仅需70分钟。“以前药品到了县里,牧民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现在,无人机直接送到村口,救命药‘飞’到了炕头。”当地卫生院的医生说。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复制:顺丰的“双尾蝎”大型无人机实现跨省干线运输,单次载重1.5吨,航程1200公里;美团无人机在深圳、上海开通30余条航线,夜间配送效率提升40%;极飞科技的农业无人机不仅送农药,还能“顺路”取走农户的生鲜……低空物流让偏远地区不再远,让急件不再急。

2、干线运输:打通中短途任督二脉

传统物流的中短途之痛在于:铁路运能饱和、公路拥堵严重、航空门槛太高。而载重5-50吨的物流无人机(如中航工业的“鸿雁”系列)和载人eVTOL(如亿航智能的EH216),正填补这一空白。

以长三角为例,某物流企业与亿航合作开通“上海-苏州”低空货运航线,单程仅需25分钟,比地面运输快3倍,成本仅为航空货运的1/5。更关键的是,这种“空中卡车”可24小时运行,不受天气(除极端情况)和交通管制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物流的“时间-成本”悖论。

3、应急物流:守护生命通道的空中盾牌

2023年京津冀洪灾中,200余架物流无人机紧急起飞,向涿州孤岛村运送食品、药品和通讯设备;2024年西藏林芝雪崩救援中,搭载热成像仪的无人机4小时内完成灾区测绘,引导地面救援队精准定位受困群众……低空物流的应急属性,让黄金救援时间从传统的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甚至更短。

正如物流专家所言:“低空物流不是替代地面交通,而是构建‘空地一体’的立体网络——地面负责‘毛细血管’,低空负责‘主动脉’,两者协同才能让物流体系更高效、更有韧性。”

image.png 

三、破局之路:从“概念热”到“产业实”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推动物流升级仍面临四大关卡:

第一,技术关电动无人机的续航普遍不足200公里(载重50公斤时),eVTOL的电池能量密度需提升50%以上才能满足干线运输需求;复杂气象(如强风、暴雨)下的自主避障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多机协同调度系统的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

第二,法规关低空空域仍存在多头管理问题(涉及民航、军方、地方政府),飞行审批流程繁琐;无人机适航认证标准滞后,载人eVTOL的商业化运营资质尚未明确;隐私保护、噪音污染等衍生问题缺乏细则。

第三,基建关起降场(FATO)、充换电/加氢站、空管雷达等基础设施覆盖率不足;城乡“数字鸿沟”导致偏远地区难以接入智能空管系统;跨区域空域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第四,认知关公众对无人机的安全性(如“黑飞”风险)、噪音(大型无人机起降噪音超70分贝)仍有顾虑;部分企业对低空物流的成本收益持观望态度,“不敢投、不愿试”。

破局需要组合拳:

首先,政策创新推动“低空自由飞行区”试点,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制定无人机、eVTOL的适航标准,探索“沙盒监管”模式;建立跨部门空域协调平台,实现一站式飞行申请。

其次,技术攻关加大对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的研发投入,提升续航能力;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导航系统(融合北斗、5G、激光雷达),增强复杂环境适应性;构建AI驱动的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千机级协同作业。

再者,基建先行在物流枢纽城市、重点乡镇布局“低空物流港”,配套充换电、维修、仓储功能;利用现有公路服务区、乡镇邮政所改造临时起降点;推动5G基站向山区、海岛延伸,消除信号盲区。

最后,生态共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合作”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公众科普(如开放“低空物流体验日”),消除安全焦虑;鼓励头部企业开放技术标准,推动产业链协同。

image.png 

四、低空之上,是更辽阔的物流未来

从地面爬行到空中翱翔,低空经济不是简单的把货车开上天,而是一场关于效率、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革命。它让深山里的特产更快抵达城市餐桌,让急救药品不再因交通阻塞延误,让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及时收到课本——这些小而暖的改变,正是低空经济最动人的注脚。

当然,任何新产业的成长都需要时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的突破、政策的完善、基建的完善,低空经济终将从“概念热”走向“产业实”,成为推动物流产业升级、重塑经济地理格局的“空中引擎”。毕竟,人类对天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对更高效、更公平的物流服务的追求,也永无止境。

低空之上,是更辽阔的未来。让我们一起,等待物流“飞”入新时代的那天。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无人值守称重系统,智能物流的“智慧秤杆”

下一篇:货车因司机打盹失控冲出高速?车辆管理系统助力根治疲劳驾驶“顽疾”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