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车电分离模式受青睐,新能源重卡购车门槛降低

阅读数:2025年10月17日

近年来,随着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进和燃油成本的不断上涨,新能源重卡在物流运输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高昂的初始购车成本一直是制约其普及的关键因素。其中,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的30%-40%,这让许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车电分离模式应运而生,为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车电分离,顾名思义是指将整车与电池所有权分离。消费者只需购买裸车,电池则通过租赁方式使用。这种模式直接将新能源重卡的购车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一左右,极大缓解了用户的资金压力。以一款市场主流电动重卡为例,传统购买方式下售价约80万元,而采用车电分离模式后,用户仅需支付50余万元即可提车,剩余部分转化为每月电池租赁费用。



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不仅体现在降低购车门槛上,还有效解决了电池衰减带来的资产贬值焦虑。用户无需承担电池性能衰退的风险,租赁期间电池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都由运营方负责维护或更换。同时,电池资产的集中管理更有利于实现标准化充电、专业维护和梯次利用,延长了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

在实际运营中,配套的换电网络建设尤为关键。目前,国内主要重卡制造商和能源企业正在高速路网沿线布局换电站,最快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基本实现了与传统燃油车加油相当的效率。这种便捷的能源补给方式,有效消除了用户对续航里程的担忧。



从运营成本角度分析,电动重卡每公里电耗成本仅约为柴油车的60%,结合车电分离模式下的购车成本优势,综合经济效益显著。特别是对于高频次、高里程的干线物流和港口运输等场景,用户通常在2-3年内即可收回成本差异。



政策层面也在积极支持这一创新模式。多个省市已出台专项补贴政策,对采用车电分离模式购车的用户给予额外奖励,并加速换电基础设施布局。这些措施进一步降低了用户的综合使用成本,加速了新能源重卡的市场渗透。

当然,车电分离模式的成熟仍需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推进。电池标准化、换电站兼容性、跨区域结算等问题亟待解决。但随着技术标准逐步统一和商业模式持续创新,车电分离有望成为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主流消费方式。

业内专家指出,车电分离不仅是销售模式的变革,更是整个重卡行业向服务化转型的重要体现。它将传统的“一锤子买卖”转变为持续的服务关系,推动制造商更加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这一模式使得新能源重卡从“奢侈品”变为“实用品”,让更多中小型车队有机会尝试绿色运输方案。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用户认知度提升,车电分离模式将有力推动新能源重卡在市场中的普及,助力交通领域实现低碳转型。

未来,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效应显现,电池租赁费用有望进一步下降,为用户带来更大价值。同时,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接入将实现电池状态实时监控、运营数据分析和智能调度优化,全面提升车队运营效率。车电分离模式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重卡的消费方式,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物流企业批量采购新能源重卡,绿色车队成标配

下一篇:新能源重卡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发展,碳减排效益显著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