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0月09日
2024年12月7日,山东威海齐东海通冷链物流项目的一场大火,将9条鲜活的生命定格在寒冬,2783.84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伤痛。这场悲剧并非个例,从江西新余佳乐苑冷库火灾到威海冷链项目事故,频发的安全事件暴露出冷库安全管理中的诸多漏洞。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的核心枢纽,其低温高湿的环境、易燃的保温材料、复杂的制冷系统,使其成为消防安全的高风险场所。守护冷库安全,绝非单一环节的局部防控,而需构建覆盖规划、建设、运营、拆除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体系,用制度刚性、技术赋能与责任落实筑牢生命防线。
一、源头把控:以标准前置化解先天风险
威海火灾事故的发生,再次印证了“安全防线始于规划之初”的深刻道理。许多冷库安全隐患的根源,在于项目从立项到建设阶段就埋下的“先天不足”,尤其是违规设计、材料选用不当等问题,为后续运营埋下重大隐患。筑牢冷库安全根基,必须从源头拧紧标准执行的螺丝扣。
在规划选址环节,必须严格恪守安全底线。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擅自利用人防工程或废旧厂房改建冷库,这类建筑往往存在结构承载力不足、疏散通道缺失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伤亡扩大。按照《建筑防火通用规范》要求,冷库选址应远离人员密集区域,新建项目需依法办理立项审批,改建项目不得擅自改变建筑使用性质,更不得利用人防工程违法建设。威海齐东海通作为智能标准化项目,本应在规划阶段就具备更高安全标准,其事故暴露的问题更警示我们:标准化建设绝不能沦为口号,规划审批的每一道程序都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建设施工环节的材料管控与工艺规范同样至关重要。冷库火灾中,聚氨酯泡沫、挤塑板等易燃保温材料往往成为火势蔓延的加速器,这类材料燃烧时会释放大量有毒烟气,人吸入后短时间内即可窒息死亡。因此,必须严格落实保温材料品牌报审、进场送检制度,坚决杜绝易燃可燃材料流入工地。电气线路铺设更需格外谨慎,应尽量避免穿过库房隔热层,确需穿越时必须采取可靠防火措施,防止线路老化短路引发火灾。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对动火作业等危险环节实行全程管控,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安全规范。
二、运营坚守:以精细管理堵塞过程漏洞
如果说规划建设是冷库安全的“先天基因”,那么日常运营管理就是抵御风险的“后天免疫”。大量事故案例显示,超过六成的冷库火灾源于运营中的违规操作与管理缺位,从电气故障到动火失控,看似偶然的意外实则是长期疏忽的必然结果。
设备安全是运营管理的核心抓手。冷库的制冷系统涉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特种设备,且常年在低温高湿环境下运行,设备老化、管道泄漏等风险突出。企业必须建立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定期开展维护保养与检验检测,对氨制冷系统等高危设施,要重点监测泄漏情况——氨气浓度达到15.7%至27.4%时,遇明火即可能发生爆炸。电气设备管理同样不能松懈,冷库内的照明灯、传输设备等需选用防爆型号,线路要定期检查更换,避免因绝缘层老化引发短路。威海火灾事故中,若能及时排查设备隐患,或许就能避免悲剧发生。
作业规范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屏障。动火作业是冷库运营中的高风险环节,焊渣火花一旦接触易燃保温材料,极易引发火灾。必须严格执行动火作业审批与监护人制度,做到“六必须”要求:清理周边可燃物、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器材、划定警戒区域、保障通道畅通、安排专人监护,作业结束后还要进行现场复查。同时,要强化人员管理,制冷与空调、电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杜绝库内吸烟、随意丢弃烟头等同业禁止行为。企业管理者更要摒弃“重效益轻安全”的短视思维,将安全制度从纸上落到地上,通过常态化检查消除隐患。
消防设施配置与应急准备是最后防线。冷库低温环境对消防设施提出特殊要求,部分企业因认知偏差未配备相应设施,导致火灾初期无法有效处置。按照规范,冷库应在明显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志,配备符合低温环境要求的消防器材,大型冷库还需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自动灭火装置。更重要的是建立应急体系,定期开展火灾、泄漏等场景的应急演练,确保员工熟悉疏散路线与逃生技巧,同时与消防救援机构建立联动机制,让专业力量能第一时间响应处置。
三、监管聚力:以协同共治消除盲区漏洞
冷库安全管理既是企业的主体责任,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监管护航。威海火灾事故与新余佳乐苑事故都暴露出监管缺位、责任悬空的问题,部分地区存在审批不严、排查走过场、部门协同不足等现象,使得安全隐患长期存在。构建高效的监管体系,需要明确责任、凝聚合力。
责任明晰是监管有效的前提。应按照“三管三必须”原则,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立项审批,自然资源部门管用地规划,住建部门抓施工安全与消防审查,市场监管部门监管特种设备,应急管理部门统筹行业安全,消防救援机构开展监督检查。这种分工协作能有效避免“九龙治水”却无人负责的困境。同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与限额以下冷库的监管,这类场所往往成为监管盲区,更易发生安全事故,需明确监管主体与要求,实现全覆盖管理。
精准排查与严格执法是监管的核心手段。各地应组织开展冷库安全专项整治,摸清辖区内冷库底数,建立风险档案并动态更新,重点排查违规使用易燃材料、防火分区过大、疏散通道不畅等问题。对排查发现的隐患,要实行“清单化管理、闭环式整改”,对拒不整改的企业依法严惩。新余佳乐苑事故中,涉事冷库违法建设、防火分隔缺失等问题长期存在,若监管部门能及时介入查处,就能避免重大伤亡。执法过程中还要强化“穿透式监管”,不仅查企业,更要追溯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责任,形成全链条追责体系。
社会共治是监管的重要补充。应建立冷库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员工、群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让隐患无处藏身。同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制定团体标准与自律公约,引导企业提升安全水平。通过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模式,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网。
四、理念升级:以生命至上筑牢安全根基
从威海到新余,每一起冷库火灾事故都在用生命代价敲响警钟: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一切效益都无从谈起。守护冷库安全,最终要回归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上,将安全意识融入企业血脉,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企业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正确认知。投入资金完善安全设施、开展培训演练,看似增加了成本,实则是规避风险的必要投资。1.2 亿元的红包能彰显企业温度,而扎实的安全投入更能守护这份温度——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会摧毁企业信誉。顺丰总裁王卫以个人名义回馈员工的举措,本质上是对“人”的重视,而冷库企业更应将这种重视转化为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切实保障。
行业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与技术创新。通过案例警示、经验交流等方式,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氛围。同时,积极应用智慧消防技术,在冷库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实现对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控,通过AI算法预判风险,用科技手段提升安全防控能力。
威海齐东海通冷链火灾事故的伤痛尚未平复,我们不能让悲剧重演。守护冷库安全,需要企业筑牢主体责任防线,在规划建设中坚守标准,在运营管理中精益求精;需要监管部门织密协同共治网络,消除盲区、严格执法;更需要全行业树立生命至上理念,将安全融入每一个环节。唯有如此,才能让冷库真正成为冷链物流的安全枢纽,而非吞噬生命的火库,用扎实的安全保障守护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