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绿电钢轨:“新能源 + 重载铁路” 重塑铁路建设发展新维度

阅读数:2025年09月30日

9 月 22 日,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 “网 - 源 - 储 - 车” 协同供能系统正式投运,作为我国首个 “新能源 + 重载铁路” 融合项目,其不仅实现了光伏、储能与牵引供电系统的深度耦合,更以 303 公里示范工程的扎实实践,为我国铁路建设领域带来了系统性的理念革新与路径突破。从技术架构到发展模式,从环保效益到安全保障,这一创新实践正在重塑铁路建设的核心逻辑,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image.png 

一、技术破壁:构建轨道交通供能新范式

长期以来,重载铁路因 “运量大、能耗高” 的特性,始终面临着能源供给的双重困境:既依赖传统火电支撑的工业电网,又难以适配新能源的间歇性输出。包神铁路项目的落地,首先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颠覆性突破,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供能系统解决方案。

 

该项目创造性提出的 “网 - 源 - 储 - 车” 协同架构,通过 “传统电网 + 光伏专用电网” 的双回路设计,彻底破解了新能源稳定性与铁路供电可靠性的核心矛盾。在刘家沟变电所等关键节点,6 兆瓦光伏发电系统与 4 兆瓦储能装置形成有机整体,经 “交 - 直 - 交” 电力融通装置实现与 27.5 千伏牵引供电系统的无缝对接,晴天优先使用绿电,阴天则毫秒级切换至传统电网,这种 “双保险” 模式让重载铁路彻底告别了对单一能源的依赖。更值得关注的是,针对重载列车制动能量浪费的行业痛点,项目定制的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组以小于 0.1 秒的充放电响应速度,可回收 80% 以上的制动能量,一列 2.1 万吨列车的刹车电能竟能满足信号站 3 小时用电需求,使能源利用效率提升 35%。

 

这些技术突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了覆盖系统架构、广域保护、变换装备和能量管控的成套技术体系。研发团队通过上千次测试,攻克了多层级系统弹性自洽、机车双向能量流波动管控等难题,更开发出 “气象 - 负荷” 双预测算法,将发电量预判误差控制在 5% 以内,即便是极端沙尘天气也能保障供电稳定。这种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的全链条技术创新,为未来铁路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标志着我国铁路供能技术从 “跟跑” 迈向 “领跑”。

 

二、绿色转型:铺就铁路低碳建设新路径

“双碳” 目标引领下,铁路行业作为交通运输领域的能耗大户,其绿色转型已成为必然要求。《推动铁路行业低碳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2030 年铁路货运绿电占比提升至 20% 以上的目标,而包神铁路项目的落地,正是对这一政策要求的生动实践,为铁路建设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路径。

 

重载铁路承担着我国 75% 以上的煤炭外运任务,传统供电模式下的高碳排放与国家战略形成突出矛盾。包神铁路项目通过新能源融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绿色答卷”:预计每年可提供 740 万度零碳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 2200 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800 吨,这一减排量约等于 1.5 万亩森林一年的固碳量。更具示范意义的是,这种减排并非依赖单一技术,而是通过 “光伏发电 + 制动回收 + 储能调峰” 的组合拳实现,既利用了铁路沿线丰富的风光资源,又挖掘了系统内部的节能潜力,形成了 “开源与节流并举” 的低碳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的价值远超单一项目本身。我国 “三北” 地区拥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但长期面临消纳难题,而铁路沿线的边坡、站场等闲置空间恰好为分布式光伏提供了天然载体。包神铁路将光伏板与边坡防护相结合,既解决了西北干旱地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又为新能源开辟了消纳新场景。这种 “因地制宜” 的绿色建设思路,为大秦、瓦日等重载铁路的低碳改造提供了直接参考,目前大秦铁路已启动相关调研,若全线路推广,年减排量将突破 10 万吨。可以说,包神铁路的实践让铁路建设从 “被动减排” 转向 “主动降碳”,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标杆。

image.png 

三、功能升级:推动铁路基建协同新发展

传统铁路建设多聚焦于 “运能提升” 单一目标,而包神铁路项目的落地,推动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从 “单一功能” 向 “多元协同” 转型,实现了交通功能与能源供给、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的深度融合。

 

在空间利用上,项目创新性地实现了铁路沿线资源的综合开发。不同于传统光伏电站对土地的单独占用,包神铁路的光伏组件沿线路边坡、站场空地布局,既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营,又发挥了光伏板的防风固沙作用,一举解决了西北铁路沿线的生态防护难题。这种 “交通 + 生态 + 能源” 的复合利用模式,大幅提升了铁路基建的空间利用效率,为土地资源紧张地区的铁路建设提供了新范式。

 

在功能拓展上,项目构建的储能系统实现了 “削峰填谷 + 应急供电” 的双重价值。除了平衡光伏出力与列车用电负荷,储能设备在极端情况下可作为应急电源,借助逆变构网技术恢复牵引网供电,保障信号系统连续运行 8 小时。这种 “日常调峰 + 应急备用” 的设计,让铁路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升到新高度,彻底改变了传统铁路依赖外部电网应急支援的被动局面。此外,通过统一的能源管控平台,项目将 6 座变电所、300 余块光伏板、12 组储能柜的实时数据整合,实现 “一块屏幕管全网”,推动铁路基建向 “智能化、数字化” 协同管理升级。

 

四、标准构建:夯实铁路创新建设新基础

任何行业创新的规模化推广,都离不开标准体系的支撑。包神铁路项目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示范工程,在落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规范与工程经验,正在为我国绿色铁路建设的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项目实施过程中,包神铁路集团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等 8 家单位,不仅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更形成了涵盖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能量管理系统规范的全套解决方案。从光伏组件的抗气流、防粉尘设计标准,到储能系统的充放电响应阈值,再到 “网 - 源 - 储 - 车” 的协同控制协议,这些源于实践的技术参数,填补了我国新能源与轨道交通融合领域的标准空白。正如项目技术研发负责人高仕斌教授所言,项目在系统架构、自洽技术、功率变换等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新能源接入轨道交通积累了宝贵的工程经验。

 

这些标准与经验的价值,在政策层面得到充分印证。交通运输部推动的 “分布式新能源 + 储能 + 微电网” 交能融合项目,以及国家铁路局牵头的低碳铁路标准体系建设,都可借鉴包神铁路的实践成果。随着更多项目参照其技术路径推进,我国将逐步形成覆盖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的绿色铁路标准体系,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image.png 

五、价值延伸:开拓铁路建设国际新视野

包神铁路项目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国内,其形成的技术方案与发展模式,更具备强大的国际推广价值,为我国铁路建设技术的国际化输出开辟了新路径。

 

在全球范围内,蒙古、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国家拥有大量重载铁路,但普遍面临电网基础设施薄弱、新能源消纳困难等问题。包神铁路研发的 “离网型供能方案” 恰好契合其需求 —— 无需依赖完善的外部电网,通过 “光伏 + 储能” 的本地化供能即可保障铁路运行,且改造成本仅为氢能等其他方案的 1/3。目前,国家能源集团已接到多个国家的咨询,首个海外示范项目已在蒙古塔本陶勒盖煤矿铁路线启动规划,这标志着我国铁路建设从 “产品出口” 向 “方案输出” 的升级。

 

这种国际影响力的背后,是我国铁路建设理念的领先。相较于部分国家的氢能列车试点,我国的 “光伏 + 储能 + 制动回收” 模式更适合长距离货运干线,无需新建复杂的补给设施,可直接利用铁路既有空间改造。这种 “低成本、高适配” 的创新思路,为全球轨道交通绿色发展提供了 “中国方案”,更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铁路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从技术突破到模式创新,从国内示范到国际输出,包神铁路 “新能源 + 重载铁路” 项目的落地,正在深刻改变铁路建设的底层逻辑。它证明了铁路建设可以兼顾运能、环保、安全与效益,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这一模式在更多线路复制推广,绿色电能将沿着钢轨铺向更广阔的大地,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上亿红包映初心:王卫的 “感恩式管理” 与顺丰凝聚力密码

下一篇:暂无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