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矿产数字化转型案例揭秘:如何提升效率与可持续性

阅读数:2025年11月11日

凌晨三点的调度室,屏幕上跳动的光点比窗外的星光更密集。老王掐灭手里的烟头,指着中央大屏上一条异常波动的曲线对我说:"看见没?就这个传送带转速,去年这时候我们得派三个人蹲在矿坑边守着,现在系统自动预警了。"他眼角泛着血丝,语气里却透着藏不住的兴奋。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第一次下矿的经历。那时巷道里弥漫着柴油味,工人们靠对讲机嘶吼着传递信息,生产报表永远滞后三天。而现在,同样的矿山,工人们口袋里装着智能终端,设备运行数据实时上传,连矿卡行驶路线都在系统里自动优化。这种变化不是某个惊天动地的技术突破,而是像春雨渗透泥土般,一点一滴改变了这个传统行业的生态。



上个月去山西某个铁矿考察,他们的中央控制室让我印象深刻。不是那些闪烁的屏幕,而是墙上还挂着十年前的手绘矿区地图。技术总监苦笑着说,这张旧地图他特意留着,就是要让所有人记住,数字化不是要把过去全部推翻,而是要让积累的经验找到新的表达方式。他们把老矿工三十年的操作经验编码成了算法,现在破碎机的给料速度会根据矿石硬度自动调节,这个细微的调整让设备寿命延长了15%。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云南见过的智慧排水系统。那个矿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地下水资源复杂得像迷宫。过去每到雨季,整个矿区都提心吊胆。现在传感器网络像神经末梢般遍布井下,水位变化提前两小时预警,自动泵站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排水方案。负责排水的老陈说,他现在上班最大的变化是——能睡整觉了。

不过数字化转型远不是买几套软件那么简单。内蒙有个煤矿的教训就很典型。他们投入巨资引进了智能调度系统,结果三个月后就闲置了。原因出在矿卡司机们根本不看终端提示,还是按老习惯跑车。后来他们想了个土办法,让最资深的司机老李带着平板电脑跟车一周,把系统推荐路线和实际路况的差异全部记录下来。经过这番"人机磨合",系统优化后的路线真正被司机们接受了。这件事让我明白,再智能的系统,最后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人身上。

在甘肃参观过一个铜矿的数字孪生项目,他们把整个选矿厂搬进了虚拟空间。工程师在电脑前就能模拟设备改造效果,这个看似炫技的功能,去年帮他们避免了一次重大停机事故——模拟显示某个改造方案会导致振动超标,而在传统模式下,这个问题可能要等到设备安装运转时才会暴露。

环保部门的小张给我算过一笔账。他们矿区通过智能喷淋系统,现在每吨矿石的耗水量下降了22%,这些水足够周边三个村子的农田灌溉。更让我惊讶的是,矿区的扬尘监测数据直接对接环保局平台,附近村民在手机App上就能实时查看。这种透明化带来的信任,比任何公关宣传都管用。

当然,转型的路上总会有磕磕绊绊。记得有次系统误报警,导致全矿区紧急停产两小时。事后分析是因为传感器沾了泥浆。看起来很低级的错误,却提醒我们,数字化不是万能的,它需要与传统经验相互印证。现在那个矿区规定,系统报警必须现场确认后才能执行停机,这个"人工复核"的环节,看似倒退,实则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

最近在整理各个矿区的案例时发现,那些转型最成功的,往往不是技术最先进的,而是最懂得"因地制宜"的。有的矿区把老旧的矿车加装物联网模块,用很低的成本实现了定位监控;有的矿区培训井下工人使用防爆智能终端,让最前线的声音能直接传回指挥中心。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往往比那些宏大的系统更能触动改变。

夜幕降临,矿区的灯光次第亮起,不再是记忆中昏黄的光晕,而是与数字大屏上的光点交相辉映。老王发来消息,说他们刚完成了第五个无人工作面的调试。我回复他:"别忘了保留那张手绘地图。"他发来个笑脸:"当然,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矿山的故事从来都不只是机器的故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从传统到智能:矿产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战案例分享

下一篇:矿产领域数字化变革:五个引领行业的创新案例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