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9日
那个闷热的午后,我站在山西某煤矿的调度中心里,看着墙上还是十年前的老式LED显示屏,上面跳动的数字模糊得让人眼睛发疼。矿长老王挠着他那半白的头发苦笑:"咱们这矿,就像个穿着西装却踩着草鞋的老头。"这句话像把锤子,重重敲在了我的心上。
就在上个月,我拜访了内蒙的一家稀土矿。他们的技术负责人小刘带我穿过矿区,指着那些看似普通的设备说:"我们给每台破碎机都装上了'耳朵'"。他说的"耳朵",其实是振动传感器。这些不起眼的小玩意儿,能听见设备最细微的"呻吟"。有次凌晨三点,系统预警一台关键设备轴承出现异常频率,维修班赶在彻底故障前完成了更换。小刘笑着说,现在工人们管这套系统叫"设备大夫"。
往西走,在新疆的戈壁滩上,我见识了真正的"无人矿区"。起初听到这个说法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实地一看才明白,所谓"无人",不是真的空无一人,而是人退到了幕后。32岁的调度员李工带我走进控制中心,她轻点鼠标,两公里外的电铲就开始自动作业。"刚开始老师傅们都不习惯,"她回忆道,"直到有次暴雨,整个矿区都能正常作业,老师傅们才真正服气了。"
在云南的磷矿,我遇到了更"柔软"的转型。他们没急着上高大上的系统,而是从最简单的电子台账开始。负责生产的杨副总给我看了他们的手机APP,"每个班组的产量、能耗、设备状态,都能实时看到。"最让我触动的是,这个APP最初是矿上的几个年轻技术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发的。现在,它已经成了矿工们离不开的"数字伙伴"。
往深处说,在山东某金矿,我看到了"数字双胞胎"的魔力。技术科长张工是个腼腆的80后,他开发的矿山三维模型不仅能实时映射生产状态,还能模拟不同开采方案的效果。"以前改个方案要开三天会,"张工推了推眼镜,"现在在模型里跑一遍,行不行立马见分晓。"
最近一次去山西,又见到了老王。他的矿上终于建起了智能调度中心,虽然规模不大,但老王很知足。"不像穿草鞋了?"我打趣道。他哈哈大笑:"现在像换了双合脚的登山鞋!"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光,我想,数字化转型或许就是这样——不是要把矿山变成科幻基地,而是给这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矿山,找到继续向前走的方式。
这些矿企的故事告诉我,转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它可能始于一个传感器,一个小程序,或者几个年轻人的突发奇想。重要的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古老的矿业与这个数字时代温柔地握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