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3日
那天深夜,我站在物流园区的磅房外,看着老师傅趴在桌上打盹。窗外排着长队的货车亮着大灯,喇叭声此响起彼伏。老师傅惊醒后手忙脚乱地操作地磅,记录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里,我清楚地看到他把18.5吨记成了15.8吨。就是那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工作方式,该改变了。
第一次接触无人值守地磅是在南方的某个港口。没有磅房,没有值守人员,货车缓缓驶过地磅时,顶部的摄像头自动识别车牌,两侧的传感器实时采集重量数据,驾驶室里的司机手机震动了一下,完整的称重单据已经生成。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默剧。
记得刚开始推行这套系统时,最抵触的反而是那些老调度员。王师傅曾指着我的鼻子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就爱搞花架子,我干了二十年调度,闭着眼睛都能估出车货重量。"直到某天凌晨,他亲手放行的一辆车因超重被交管部门扣下,才发现自己记录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了整整三吨。那天他蹲在停车场边上抽了半包烟,第二天主动来找我学习系统操作。

这套系统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不动声色的精准。每个传感器都像是永不疲倦的哨兵,红外对射装置能准确判断车辆是否完全上磅,智能道闸会在称重完成后自动抬杆。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任何人都无法中途修改。有次财务部的小张拿着纸质单据来核对,惊讶地发现系统记录与她的手工账本完全吻合,她笑着说以后对账再也不用加班了。
不过智能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雨季,连续的暴雨导致地磅基坑积水,系统频繁报警。维修人员检查后发现,传统的排水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极端天气需求。我们连夜改造了排水系统,还在传感器外部加装了防水罩。这件事让我明白,再智能的系统也需要顺应自然规律。
现在去仓库巡查时,我总会在磅区多停留片刻。看着货车有序通过,显示屏上的数字稳定跳动,心里会泛起一种奇妙的踏实感。那些曾经需要三班倒的司磅员,如今转型成了系统运维专员,他们的工作从重复机械的记录变成了更有创造性的故障排查和设备维护。
最近在和同行交流时,有人问我投入这套系统值不值得。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以前每个班次需要两个司磅员,三班倒就是六个人,现在只需要两个运维人员轮岗。不仅人力成本大幅下降,因称重误差导致的纠纷也几乎绝迹。更重要的是,司机再也不用在深夜里扯着嗓子喊人起床称重了。
其实最让我感触的,是上周见到的那位老师傅。他如今负责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办公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是他的,一杯是留给偶尔来咨询的司机。他说现在的工作"有尊严",不用再为了五毛钱的误差和司机吵得面红耳赤。
夕阳西下时,地磅区的灯光次第亮起。传感器发出的微弱蓝光与晚霞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静默革命。称重这个最基础的物流环节,终于在这场变革中找回了它本该有的精确与从容。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