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9日
那天凌晨两点,我站在空旷的厂区里,看着又一辆满载矿石的卡车缓缓驶上地磅。驾驶室里司机摇下车窗,对着空无一人的磅房熟练地比了个手势。这不是什么暗号,而是在触发自动识别系统——短短28秒,称重完成,道闸抬起,卡车呼啸着驶向堆场,全程没有一个人工参与。
三年前我第一次听说“无人值守称重”时,还觉得这是个天方夜谭。那时候我负责的物流园区,光是磅房就安排了六个司磅员三班倒,每个人都要在粉尘和噪音中连续工作十二个小时。最头疼的是月底盘点,几十本厚重的手工台账要对到天亮,还总是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误差。
直到那个雨夜,老张——我们最有经验的司磅员,因为连续加班犯了头晕,在核对车号时把6看成了8。就是这一个数字的差错,让两车价值三十万的铜精矿送错了收货方。虽然最终追回了货物,但老张在晨会上红着眼眶摘下工牌的样子,让我至今难忘。
正是那次事故,让我们下定决心引入无人值守系统。说实话,刚开始大家都持怀疑态度。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员指着那个不起眼的摄像头说,它能自动识别车牌车号,我心想这玩意儿能比老张的火眼金睛还靠谱?结果试运行第一天就被打了脸——不仅识别准确率接近百分之百,还能自动对比历史皮重,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系统运行三个月后的某个清晨。我习惯性地早起去磅房巡查,却看见几名曾经的司磅员正坐在明亮的监控室里,专注地盯着大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他们不再是机械地重复称重记录,而是在分析各时段车辆等待时长,优化调度方案,甚至通过称重数据反推装卸作业效率。老张现在成了系统管理员,他笑着对我说:“以前是用眼睛看秤,现在是用脑子看流程。”
当然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个开半挂的老师傅始终不相信“机器眼”,每次过磅都要下车亲自看显示屏。直到系统自动检测出他车辆右后轮异常——原来是轮胎慢漏气导致的称重偏差。从那以后,他见到摄像头都会主动调整角度配合识别。

现在的磅房确实冷清了许多,但整个物流环节却变得更加热闹。车辆排队时间从平均十五分钟缩短到不足三分钟,数据自动上传到云端生成电子磅单,财务部门月底再也不需要加班对账。偶尔路过那个熟悉的角落,我还会想起从前司磅员们泡着浓茶熬夜的场景,但更欣慰地看到他们如今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技术从来不是为了取代人,而是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被琐碎事务淹没的价值。就像那个不再需要人工记录的磅房,它沉默地见证着一个行业从汗水到智慧的蜕变。每次看到卡车流畅地完成自动称重,我都在想,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给了像老张这样的老师傅们一个全新的舞台。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