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05月06日
在内蒙古某煤炭集运站与蒙古国贸易商的跨境结算纠纷中,一批价值2700万元的焦煤因结算凭证争议陷入僵局。传统纸质单据被指存在篡改痕迹,双方各执一词长达8个月,直到接入区块链存证平台才实现证据固化。
该案例中,第三方存证平台通过三个技术层实现闭环验证:
1. 物联网数据锚定:在煤炭装车时同步采集GPS坐标、载重传感器数据及车厢铅封影像,实时上链生成哈希值
2. 双轨制存证:既保留原始PDF格式的电子磅单,又将其关键字段(吨位、热值、硫分指标)结构化存储
3. 智能合约触发:当检测到结算账户余额充足时,自动执行分账指令并生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结算确权证书》
经司法鉴定中心验证,区块链存证数据包含完整时间戳和数字签名,其防篡改性得到法院采信。关键转折点出现在争议磅单的元数据分析——平台溯源发现该文件曾在中转环节被重新压缩,压缩时间与纠纷爆发期高度吻合。
此案的特殊性在于首次将《电子签名法》第8条应用于跨境场景。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区块链存证形成的电子数据,在满足哈希值校验一致、节点分布式存储等要件时,可视为法律意义上的原始载体"。
目前该集运站已将区块链存证纳入标准业务流程:
- 采购环节:供应商资质文件存证上链
- 质检环节:煤样检测数据实时上链
- 结算环节:自动匹配信用证条款与智能合约
行业专家指出,这种模式解决了煤炭贸易的三大痛点:
1) 纸质单据流转慢(传统需7-15天,区块链存证可缩短至2小时)
2) 跨境支付成本高(智能合约自动结汇节省30%手续费)
3) 质量纠纷难追溯(每批次煤质数据永久可查)
随着最高法区块链司法存证规则的完善,这种"技术+法律"的双重背书模式正在向铁矿石、农产品等领域复制。该案例揭示:在大宗商品贸易数字化进程中,区块链存证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构跨境信任体系的基础设施。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