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多式联运升级:2025年综合运输的效率优化方案

阅读数:2025年10月24日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多式联运作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抓手,正迎来系统性升级的历史机遇。到202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其中多式联运的效率优化成为衡量体系建设成效的核心指标。本文从技术融合、设施联通、标准协同三个维度,深入阐述2025年综合运输的效率优化实施方案。

在技术赋能层面,物联网与数字孪生技术将实现运输全链条可视化。通过在各转运节点部署5G传感设备,集装箱状态数据可实现秒级回传至云端调度平台。某试点项目数据显示,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后,港口集卡平均等待时间从45分钟压缩至15分钟,枢纽场站周转效率提升4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电子运单的跨主体流转时间从传统模式的2天缩短至2小时,且有效杜绝了单据伪造风险。



设施联通方面,重点推进"硬连接"与"软接口"的同步升级。在硬件层面,新建的36个国家级物流枢纽均配置标准化换装设备,实现公铁水运输工具的无缝衔接。以武汉阳逻港区为例,创新设计的滑轨式换装系统使集装箱跨模式转运耗时降低50%。在软件层面,统一数据接口规范让企业TMS系统与公共物流平台实现数据互认,此举预计使单次多式联运减少3次人工录入环节。

标准协同突破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当前正在制定的《多式联运货物分类与代码规范》将统一11类大宗商品的运输标识,解决因标准差异导致的重复检验问题。在危险品运输领域,新修订的《联运危险货物清单》首次实现与国际ADR规范的全面对接,这将显著提升跨境多式联运的通关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冷链物流标准体系的完善将使生鲜产品跨运输方式的温控衔接合格率达到99.7%。



智能调度算法的突破将带来效率跃升。基于深度学习的动态路径规划系统,能实时分析气象、路况、油价等138个参数,自动生成成本最优的联运方案。某物流企业应用案例显示,该算法使长三角至成渝地区的电子产品运输成本降低18%,时效偏差控制在2小时以内。同时,智能配载系统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实现装载空间的精准计算,使集装箱平均容积利用率从74%提升至89%。

绿色效能优化成为升级方案的重要维度。新能源装备的规模化应用预计使枢纽场站碳排放减少30%,其中氢能集卡已在天津港完成首批试点。更值得期待的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混合动力调度策略,能自动匹配不同路段的能耗模式,使长距离联运的燃油效率提升15%。这些措施不仅符合双碳目标要求,更通过能耗降低直接转化为经营效益。

2025年多式联运升级方案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技术供应商形成合力。通过建立跨区域运营协调平台,制定阶梯式补贴政策,重点培育50家具有全网运营能力的多式联运经营人。最终目标是形成"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票结算"的服务体系,使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较当前水平再降低0.5个百分点。这种系统性优化不仅将重塑物流行业格局,更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资本聚焦物流:2025年投资热点与价值洼地分析

下一篇:多式联运升级:2025年综合运输的效率优化方案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