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充换电网络加速布局,新能源重卡基建短板补齐

阅读数:2025年10月29日

随着“双碳”目标持续推进,商用车新能源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重卡电动化成为减排关键领域。然而,续航短、充电慢、购置成本高等问题一度制约新能源重卡推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行业最大短板。近期,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充换电网络正加速布局,为重卡电动化注入强心剂。

换电模式因其高效补能特点,在重卡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相较于充电模式,换电仅需3-5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极大提升了车辆运营效率,特别适合干线物流、港口运输等高频场景。目前,国内已形成车电分离、电池租赁等多种商业模式,有效降低用户初始购车成本。政策层面,工信部等部门明确提出支持换电模式创新发展,多个省市将重卡换电站建设纳入新基建规划。



市场参与主体日趋多元。除了宁德时代、蔚来等企业深化布局外,国家电投、三峡集团等能源央企也加速入场,依托自身资源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据悉,2023年全国重卡换电站数量已突破2000座,预计2025年将超过5000座,形成覆盖主要物流通道的网络体系。同时,高压大功率充电技术取得突破,新一代充电桩可实现“充电1小时,续航400公里”,弥补了远程运输场景的能量补给需求。



充换电网络优化正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电池企业针对重卡场景推出长寿命、高安全性的磷酸铁锂电池包;车企加快推出支持换电的电动重卡车型;运营平台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电池流转效率。这种“车-站-电池”一体化生态,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尽管成效显著,行业仍面临标准不统一、投资回报周期长等挑战。下一步,需加强换电接口、电池包规格等标准制定,推动互联互通;鼓励金融创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建运营;结合智能电网技术,探索V2G等应用,实现削峰填谷。

专家指出,充换电网络如同新能源重卡的“血脉”,其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产业发展速度。随着基建短板逐步补齐,新能源重卡有望在港口、矿山、城市渣土等场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为交通领域减排提供重要支撑。未来五年将是充换电网络建设的关键期,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新能源重卡驶入快车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上一篇:新能源重卡出口业务启动,中国制造闪耀国际市场

下一篇:新能源重卡运营大数据发布,这些趋势值得关注

最新推荐
预约产品演示

感谢您对大道成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男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