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4日
凌晨三点的物流园区,只有地磅房的灯光还亮着。老王裹紧外套走下车,熟练地掏出记录本——这是他在这个岗位的第十三个年头。而就在百米外的新建仓库区,满载货物的卡车正安静地驶过无人值守的智能地磅,整个过程不超过三十秒。

我上个月去参观那家试点智能地磅的物流企业时,负责人指着监控屏幕对我说:"现在回想人工记录的日子,就像在翻看老相册。"这句话让我愣了很久。曾经需要两人轮班值守的称重环节,现在变成了系统自动完成的背景流程。车辆驶入识别区时,RFID读取器早已捕捉到预录入信息;称重平台上的传感器像敏锐的触须,将数据实时传回中央系统。最让我震撼的是,整个过程完全不需要降下车窗寒暄,不需要手写单据,甚至不需要踩下刹车。
记得有次在行业论坛上,有位老师傅忧心忡忡地问我:"机器真的能替代老师傅的眼睛吗?"当时我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直到亲眼见证这套系统如何化解称重纠纷——高清摄像头从四个角度同步记录车辆信息,称重曲线实时生成,任何微小的重量波动都会触发智能复核。某个雨天,系统甚至捕捉到一辆正在缓慢漏油的货车,及时避免了更大的损失。这让我想起老秤房墙上那些泛黄的注意事项清单,现在它们都化作了系统里的校验算法。
财务部的小张给我算过一笔账:原来需要两个班次六个人轮转的称重站,现在只需要远程监控人员。但比人力成本更珍贵的是那些被解救的时间——车辆排队时长从平均四十分钟压缩到五分钟内,调度中心能更灵活地安排车辆进出。有次我跟着运输车体验全流程,司机师傅指着手机APP上的实时队列数据说:"现在就像看外卖配送地图,再也不用盲目等待了。"
这些变化让我常常思考所谓技术革新的本质。它不是在展示冰冷的自动化,而是在重新编织人与机器协作的经纬。就像那个依然亮着灯的地磅房,老王现在转型成了系统运维专员,他丰富的现场经验正转化为优化算法的养料。当我们谈论智能物流时,最终温暖的还是那些在晨曦中启程的运输人,是那些能早点回家的父亲母亲。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