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4日
深夜的仓库里,只有扫描枪的滴滴声在回荡。老王掐灭第三根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红字问我:"都说上了系统能省人,怎么我现在既要养IT团队,又要留老操作工?"
这个问题像把钥匙,打开了这些年我走访数百家物流现场的记忆匣子。
我们总把TMS和WMS当作解决问题的银弹。仿佛系统上线那天,所有运输路线都会自动优化,仓库周转率瞬间翻番。可现实往往是——系统成了最昂贵的记录员。运输经理还在用微信语音调度车辆,仓库主管依然靠手写便签找货。那些花大价钱采购的功能模块,安静地躺在菜单栏里积灰。
记得有家电商企业,同时运行三套WMS。问起原因,负责人苦笑:"每个业务部门都要自己的'定制化'。"结果呢?同一个sku要在三个系统里录入三次,库存数据永远对不上。这哪是数字化,分明是给自己造了个数据沼泽。
更常见的是把系统当监工。给司机装上强制休息提醒,给拣货员设定最短路径考核。有位老仓储人说得好:"系统再聪明,也不知道今天三号库区在漏雨,不晓得新来的临时工左手是惯用手。"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南方那家冷链企业。他们的TMS界面简单得像个玩具,却把天气预报和路况预警做成了核心功能。调度员老陈告诉我:"系统告诉我最优路线,但我得知道哪条路的树荫多,哪个批发市场的早高峰来得晚。"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系统的定位。它们不该是束缚我们的铁笼,而该是延伸感知的触角。好的系统会悄悄隐入背景,像老船员手心的茧,成为身体记忆的一部分。它记得每个客户的特殊要求,预判每个季节的波峰波谷,却把最终决定权留给人。

上次见老王,他正在测试新的语音拣选系统。"现在系统会提醒我,张三耳背右耳,李四腰不好不能搬重货。"他眼睛里有光,"这才叫数字化,系统在学我们怎么工作,不是逼我们学系统怎么用。"
夜深了,物流园区的灯火依然通明。那些在系统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的人们,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物流哲学。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