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6日
那个下着雨的黄昏,我站在矿区的观景台上,看着最后一班工人拖着疲惫的身子从矿井出来。雨水混着煤灰在他们脸上划出一道道痕迹,就像这个老矿山岁月的皱纹。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老张是我在矿上最敬重的前辈,他能在黑暗中凭手感分辨出煤层的质量。可是去年他退休时对我说:"我这身本事,怕是带不进未来了。"他眼神里的落寞,至今刺痛着我。正是这种刺痛,成了我们踏上数字化转型之路的最初动力。
转型从来不是请客吃饭。第一次在调度会上提出要上物联网设备时,下面坐着的工段长们眼神里写满了不信任。老李直接拍桌子:"我挖了三十年煤,还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儿告诉我怎么干活?"会议室瞬间安静得能听见心跳。
但我们还是硬着头皮开始了。第一批传感器安装那天,工人们围着那些小盒子指指点点,像看外星来客。技术团队的小王蹲在巷道里调试设备,满脸都是煤灰,苦笑着跟我说:"总监,我这985毕业的,现在倒成了高级矿工。"
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直到那个暴雨的夜晚,新建的预警系统提前两小时发出了地下水异常警报,我们及时撤出了井下所有人员。老李后来在食堂找到我,递过来一根烟:"那个系统......确实有点用。"就这一句话,让我知道我们走对路了。
现在的矿区已经完全变了样。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每台设备、每辆矿车、每个人的位置都清晰可见。但最让我感慨的不是这些闪烁的屏幕,而是工人们心态的变化。上周去井下巡查,几个年轻工人围着我讨论数据算法的优化建议,他们眼睛里闪着光,那是我在老张眼里从未见过的光芒。
当然问题依然存在。昨天还有个老师傅抱怨说,现在对着屏幕操作,都快忘记亲手握风镐的感觉了。我理解他,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那种与大地直接对话的踏实感。所以我们保留了老矿区的一小片作业面,作为传承,也作为警示——别忘了我们从哪里来。
最近经常想起老张退休前的那个背影。如果他现在回来,看到工人们不再满身煤灰,而是穿着干净工装坐在控制室里;看到决策不再凭经验猜测,而是基于实时数据;看到危险预警能提前数小时发出......他会不会觉得,他那一身本事其实以另一种方式得到了传承?
数字化转型从来不只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人与土地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我们从地底挖掘财富,也在挖掘着自身更多的可能性。铁镐会生锈,但代码正在书写这个行业新的编年史。而我很庆幸,能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