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8日
我记忆中的矿山总是与轰鸣、粉尘和汗水联系在一起。小时候去矿上看父亲,他总会指着远处说:“那台钻机,一天能打五十米。”语气里满是自豪。而现在,他更多是坐在控制室里,对着几块屏幕若有所思。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比任何机械的轰鸣都更让他专注。
从镐铲到代码的变迁
这种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最初可能只是一台安装了GPS的矿卡,能够更精准地规划运输路线。然后是一些传感器,悄悄爬上矿井深处的墙壁,监测着瓦斯浓度和岩层位移。直到某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整个矿山已经悄然织成了一张数字的网。
我记得第一次看到无人驾驶矿卡时的震撼。那些庞大的车辆,在矿坑里有条不紊地穿梭,驾驶室里空无一人。一位老司机站在我身边,点了根烟,轻声说:“我开了三十年车,从没想过它们能自己跑。”他的语气复杂,既有被替代的失落,也有见证奇迹的惊叹。
屏幕后的矿山心跳

现在的矿山控制中心,更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巨大的屏幕上,整个矿山的生命体征以数据流的形式实时跳动。哪个工作面产量如何,哪台设备需要保养,甚至哪个区域的通风需要调整,都一目了然。
但最让我触动的,不是这些技术的炫酷,而是它们如何改变了人与矿山的关系。去年参观一个铜矿,他们的技术负责人——一个比我还年轻的“矿二代”——指着数字孪生系统告诉我:“现在,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先下一次井,找到最优方案,再让工人下去。”他说这话时,眼睛里有光。那不仅仅是对新技术的兴奋,更是一种对生命尊重的踏实。
当机器开始思考
自动化的意义,远不止是节省人力。在某个深井煤矿,我见过一套智能瓦斯抽采系统。它不像过去那样机械地定时抽采,而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主决定抽采的时机和强度。当地的工程师开玩笑说:“它比我们更懂这座矿山的呼吸节奏。”
这话或许不全是玩笑。机器通过海量数据学习,确实开始形成某种“直觉”。在云南的一个磷矿,破碎机能够根据矿石硬度自动调整转速;在内蒙古的露天矿,钻机可以识别岩层变化并调整钻孔参数。这些细微的调整,累积起来就是效率的质的飞跃。
连接的力量
物联网让矿山里的每个设备都成了会说话的节点。输送带会报告自己的疲劳程度,提升机会提醒该换钢丝绳了,甚至矿工头盔上的传感器,都在默默收集环境数据。这些曾经沉默的物体,现在都有了发声的能力。
但这种连接也带来了新的困惑。一位矿山管理者曾向我抱怨:“数据太多了,多到不知该如何使用。”他苦笑着说,过去是信息不足靠经验猜,现在是信息过剩靠直觉筛。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让管理变简单,只是把难题升级了。
人的位置在哪里
不可避免地,我们谈到了替代。机器越来越智能,算法越来越精准,那矿工们该怎么办?在陕西的一个金矿,我找到了部分答案。那里的大部分重型设备已经自动化,但同时也新增了十几个新的岗位:数据分析师、自动化系统维护员、数字孪生工程师...
矿长告诉我一个细节:他们最优秀的设备远程操作员,是位开了二十年铲运机的老师傅。只有他,能通过屏幕上微小的抖动,判断出工作面顶板是否安全。“经验永远不会过时,”矿长说,“只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未完成的革命
这场变革远未结束。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数据孤岛,老旧设备改造的技术难题,以及更重要的——人们思维转变的滞后,都在拖慢数字化的脚步。
但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就像电灯终将取代煤油灯,内燃机终将取代马车,数字化不是矿业的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区别只在于,你是主动拥抱,还是被动接受。
离开那个露天矿时,夕阳把整个矿坑染成金色。无人矿卡还在不知疲倦地工作,它们的轨迹在控制室屏幕上划出优美的曲线。我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一句话:“好的矿工,要能听懂大地的声音。”现在,我们正在给大地安装麦克风,只是不知道,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去理解它更丰富的语言。
这场革命没有爆破的巨响,只有服务器轻微的嗡鸣。但它正在重塑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用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