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8日
那天在矿山上,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三维地质模型出神。老张走过来拍了拍我肩膀,矿灯在他安全帽上晃动着:“小伙子,现在都不用罗盘和地质锤了?”他手上的老茧擦过我衣袖,那种粗糙感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个最古老的行业正在经历怎样一场静默的革命。
十年前我刚入行时,带着地质罗盘和放大镜满山跑。现在我的工位上摆着三块屏幕,一块显示着无人机航测数据,一块实时更新着矿卡运行轨迹,还有一块正在生成井下通风系统的数字孪生模型。变化不是一夜发生的,就像老张说的,最先改变的是人们的心态。
记得第一次在调度中心看到整个矿区的数字镜像,那种震撼至今难忘。每个设备都在虚拟世界里有个双胞胎,你可以随时调取任何一台破碎机的工作状态,预测它的维护周期。这不是科幻电影,就在上个月,系统提前36小时预警了主井提升机的轴承异常,避免了一次可能持续三天的停产。
但转型路上布满荆棘。最初推行无人驾驶矿卡时,老师傅们的抵触情绪比想象中强烈。“机器能看出矿脉走向吗?”“电脑比人更懂采矿?”质疑声不绝于耳。直到那个雨季,连续暴雨让采坑边坡出现险情,所有人员撤离后,无人矿卡依然按照预设路径完成了矿石转运任务。从监控画面里看着那些在暴雨中稳健行驶的钢铁巨兽,很多老师傅沉默了。
数据中台的建设更是艰难。各个系统像孤岛,地质数据在这里,生产数据在那里,安全监测又是另一套系统。打通这些数据壁垒花了将近两年时间,期间经历了无数次调试、推翻重来。最痛苦的时候,团队连续加班三个月,有人说我们是在用互联网的速度干传统行业的活。但现在回想,正是那段艰难时光,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以数据驱动决策”。

智能勘探可能是变化最显著的领域。以前找个矿体,要靠地质人员的经验和运气,现在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海量地质数据,预测准确率提升了不止一个量级。上周我们刚通过AI模型在老矿区深部发现了新的铜矿体,储量相当可观。那一刻,整个项目部欢呼雀跃,就像中了彩票。
不过最让我感触的,是看到老张最近开始学习操作智能巡检系统。他戴着老花镜,笨拙地在平板电脑上划拉着,嘴里嘟囔着:“这玩意儿比看岩芯样本还费劲。”但第二天一早,他就拿着打印出来的巡检报告来找我讨论异常数据。这种转变比任何技术突破都更让人感动。
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让人做更值得做的事。当矿工不再需要冒着风险下井巡检,当地质工程师不用再凭经验猜测矿体形态,当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全矿区的运行状态——我们才真正触摸到了这个行业未来的脉搏。
深夜加班时,我常去矿区走走。无人矿车在预定线路上安静行驶,智能钻机在自动取样,中控室的大屏上数据如瀑布般流动。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用最现代的方式获得新生,而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这场变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也许再过十年,当新一代矿工谈起他们的工作,首先想到的不再是黝黑的煤层和漫天的粉尘,而是代码、数据和智能系统。但我知道,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找矿人的那份执着与匠心,会一直在这个行业里传承下去。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