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6日
凌晨三点,我又一次被运力调度系统的报警短信吵醒。屏幕上跳动的红色预警像极了我的心率,这已经是本月第七次因为系统卡顿导致车辆调度延误。团队里年轻的小王昨天递了辞呈,他说每天手动核对上百条运单信息让他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
说实话,我们这些做运力平台的,最近都在经历同样的阵痛。上周和几个同行喝酒,老张拍着桌子说他们刚上线的新系统比原来的手工台账还难用,光是培训就花了二十多万。老王则抱怨他们买的"智能调度"系统,调度的路线连新手司机都看不下去。
选择运力解决方案这件事,真的不能光看宣传册上的酷炫功能。我吃过亏后才明白,首先要看的是这个系统能不能听懂我们的"行话"。上次试用的那个系统,连"回头车"和"专线车"都分不清楚,录入人员得不停地给系统当翻译,效率反而更低了。
我们曾经被某个供应商的"AI预测"功能打动,结果发现他们的算法完全不了解我们这个区域的特殊情况。比如每年荔枝上市季节,通往粤西的高速总会堵得水泄不通,但系统还是按平常的路线规划。后来我才想通,再智能的系统,如果不懂我们这行的门道,终究是个花架子。
现在我会特别留意系统的"成长空间"。去年我们合作的一个初创公司,他们的系统刚开始虽然简单,但开发团队特别愿意蹲在我们的调度中心,看我们怎么工作。有次暴雨导致高速封闭,他们的技术总监连夜改代码,第二天早上就给出了绕行方案。这种能跟着业务一起成长的系统,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数据打通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的体会是,不能指望一步到位。我们最开始想要一个能把所有环节都管起来的巨无霸系统,后来发现这根本不现实。现在采取的是"先打通关键节点"的策略,让订单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先对话,再慢慢接入其他模块。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来反而更稳当。
说到成本,我特别想提醒同行们注意那些隐藏的开销。有些系统看着便宜,但每次调整都要额外收费,年底还要收高昂的维护费。我们现在更倾向于选择透明定价的供应商,哪怕初始投入高一些,但至少心里有底。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好的系统应该让人的价值更大化,而不是试图取代人。我们最资深的调度老李,用了新系统后反而如虎添翼。他三十年的经验结合系统的计算能力,现在能同时处理原来三倍的工作量,还培养出了两个徒弟。
选择运力解决方案的过程,其实是在选择未来的合作伙伴。这个伙伴要懂我们的苦衷,理解我们的难处,能跟我们一起成长。每次看到调度中心里不再手忙脚乱的同事们,我就觉得,这条路我们走对了。数字化转型不是要把一切都推倒重来,而是找到那个最懂我们的工具,让我们做得更好。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