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7日
凌晨两点的物流园区,只有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窗外,三十吨的重卡缓缓驶过地磅,驾驶室里空无一人——这不是科幻电影,这是我亲眼见证的日常。
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无人值守地磅时,还觉得这是个天方夜谭。那时我们园区最头疼的就是夜班称重,老师傅们熬得双眼通红,差错率却居高不下。直到那个雨夜,我看着值班小张因为一个数字录入错误,导致整批货物延误发车,他蹲在雨里抱着头的样子,让我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现在的称重台变得出奇安静。车辆驶入识别区时,摄像头会自动读取车牌,地感线圈触发称重流程。我特别喜欢站在控制室里,看着那些绿色指示灯依次亮起,像完成一场无声的协奏。没有喊叫,没有手写单据,连栏杆起落都带着某种从容的节奏。
有人说这样太冷冰冰,我反而觉得它让工作回归了本质。司机不用再在寒冬里探出车窗递单子,调度员不用在十几个Excel表格间来回切换。最重要的是,那些因为人为因素产生的争议消失了——系统记录着每一个瞬间,重量、时间、车辆信息,所有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
记得上个月有个老司机王师傅回来办事,站在全新的地磅前愣了好久。他围着设备转了两圈,最后笑着对我说:"这下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字写得潦草被你们小姑娘说了。"他眼里的神情很复杂,有惊讶,有欣慰,还有一丝被时代轻轻推了一把的恍惚。

当然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两个月,系统误识别、网络延迟、司机操作不熟练,问题一个接一个。有次凌晨三点,我接到值班电话说系统卡死了,赶到现场发现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影响了激光扫描。我们裹着棉大衣在雪地里调试到天亮,手冻得通红,却意外地找到了三个系统优化的关键点。
现在看着顺畅运行的整套系统,我常常想起那个雪夜。技术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替代,而是让我们有机会把人力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值得做的事。我们的老称重员老李现在转型做了数据分析,他说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五十多岁还能学会看数据看板。
夜深了,又一辆货车驶入园区。车灯划破黑暗,稳稳停在称重台上。显示屏的数字快速跳动,最终定格。栏杆抬起,车辆缓缓驶离,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我端起已经凉掉的咖啡,突然觉得,所谓智能化,或许就是让每个环节都找到它最舒适的状态——包括人,包括设备,包括整个物流生态。
这个改变还在继续,而我很庆幸,自己能成为这场静默变革的见证者。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