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05日
我在这座矿山待了二十三年。记得刚来的时候,每天下井前都要在更衣室抽根烟,听着老式通风机的轰鸣声,看着墙上贴着的泛黄生产计划表。那时候,我们靠的是老师傅的经验和一双耳朵——听钻机的声音就知道岩层硬不硬,看矿石的颜色就能估出品位。
直到三年前,集团说要搞数字化转型。消息传来,矿区炸开了锅。老张在食堂拍着桌子说:“我挖了三十年煤,还需要电脑告诉我怎么挖?”说实话,我当时也是怀疑的。这些冰冷的机器,能比得上我们几十年的经验?
改变是从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开始的。第一批设备安装在主巷道里,那些不起眼的黑盒子24小时监测着瓦斯浓度、温度和湿度。起初没人当回事,直到有天凌晨,系统自动报警,显示三号工作面通风异常。值班的技术员打电话叫醒我时,我还将信将疑。赶到调度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数据曲线——通风量比正常值低了40%。我们立即组织撤离,半小时后,那段巷道真的发生了局部冒顶。
这件事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所有人。原来,数据不会说谎。
数字化转型不是请客吃饭。最难的不是技术,是人心。为了说服老矿工们接受智能终端,我们想了个笨办法——让每个班组长带着平板下井,手把手教他们在上面记录生产数据。起初他们抱怨屏幕反光看不清楚,说手指粗点不动图标。我们就找厂家定制了防眩光膜,把按钮做得像麻将牌那么大。
慢慢地,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老李有一天兴冲冲地跑来给我看他的平板:“头儿,你看这个月我们班的效率曲线,周二总是掉下去。我琢磨了三天,发现是交接班时设备预热时间太长了。”这是第一次有老师傅主动用数据来分析问题。我知道,转变开始了。
真正的突破出现在打通各个系统之后。过去,地质勘探、生产计划、设备管理、安全监控各自为政,像一个个信息孤岛。地质部门画的图纸到了生产部门要重新描一遍,设备检修记录还停留在纸质本子上。我们把所有这些系统整合到一个平台上,起了个名字叫“矿山大脑”。
这个“大脑”最神奇的地方,是让看不见的东西变得可见。比如我们可以实时追踪每一台矿卡的运行轨迹,优化运输路线,让空载里程减少了18%;通过分析钻机的振动数据,能提前48小时预测钻头磨损情况,避免非计划停机。以前需要三五个人轮流值守的泵房,现在一个人在中控室就能监控整个排水系统。
当然,弯路也没少走。曾经花大价钱引进的智能安全帽,因为太重太闷,工人们宁愿被罚款也不愿意戴。后来我们才明白,再先进的技术,如果不能适应井下的工作环境,就是一堆废铁。现在用的第二代产品,重量只有原来的一半,还增加了语音对讲和定位功能,成了工人们抢着用的香饽饽。
最近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新来的大学生小刘。他用三个月的数据训练了一个预测模型,能准确判断不同岩层条件下的最佳爆破参数。当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有着三十年放炮经验的老王坐在一起讨论装药量时,我突然意识到——数字化不是要取代老师傅的经验,而是让经验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上个月,我站在新建的智能调度中心里,看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面流动着矿山的实时数据。想起二十三年前,我跟着师傅下井,他教我用锤子敲帮问顶,听声辨位。现在,我教年轻人看数据曲线,分析趋势图谱。时代在变,但矿山人的智慧永远在传承。
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它只是我们用来把矿挖得更好、更安全、更聪明的新工具。就像当年我们从手镐换成了风钻,从马灯换成了头灯。技术会老去,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会。这座矿还要再挖五十年,我希望到那时候,现在的年轻人也能像我一样,对着他们的后辈讲述今天的故事——关于我们如何勇敢地拥抱改变,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古老的矿业焕发新的生机。
井下的风还是那样吹着,但风中传递的,已经是全新的故事。
*凡本网注明来源:“大道成”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大道成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道成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